農業規劃、新農村規劃是全面的、長期的農業計劃和部署,是根據國家和地區在一定時期內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充分考慮現有生產基礎以及自然、經濟、技術條件和進一步利用改造的潛力與可能性,擬定具有一定年限的、有科學根據的農業發展設想、輪廓指標、投資安排及主要實施措施等。
"新農村"包括5個方面,即新房舍、新設施、新環境、新農民、新風尚,五者缺一不可。
"新房舍"就是農村要因地制宜地建設各具民族和地域風情的居住房,而且房屋建設要符合"節約型社會"的要求,體現節約土地、材料和能源的特征。我國東南沿海地區部分農村出現的"農民豪宅",看起來繁富講究,其實有土地和資源浪費之嫌。在建設新民居時要加強管理、統一規劃、廣泛采用節約的新技術。
"新設施"就是要完善基礎設施,道路、水電、廣播、通訊、電信等配套設施要俱全。讓現代農村共享信息文明,這是新農村的重要"硬件",往往成為制約農村小康社會建設的基礎"瓶頸"。
"新環境"主要體現在生態環境良好、生活環境優美。尤其是在環境衛生的處理能力上要體現出新的時代特征。像農村的生活垃圾區、污水溝、廁所、畜禽住所應按照衛生標準規劃和建設。這也正是我國農村和發達國家農村的主要差距。中機院
"新農民",有了新的設施和環境遠遠不夠,關鍵要有具備現代化素質的新農民,即"四有農民",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紀律。在農村教育、農民培訓和文化道德建設上,我國農村要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國農民人均受教育只有7.3年,40%多沒有接受九年義務教育。
"新風尚"就是要移風易俗,提倡科學、文明、法治的生活觀,加強農村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像浙江一些富裕農村大修豪華墳墓等現象就不符合"新風尚"的要求。
農業規劃和新農村規劃屬于指導性計劃,具有綜合性、戰略性、長遠性的特點。其遵循的原則有:正確貫徹國家和地區發展農業和新農村的方針政策;正確評價當地農業的現有基礎和發展潛力;量力而行,積極可靠、留有余地;以提高效益為前提,進行多方案比較,選擇最優方案。
|
|
·農業生產條件及生產潛力的分析評價和前景預測 |
·農業發展方向、戰略目標、戰略重點、區域布局 |
|
·農業部門結構、規模、速度及水平評估及預測 |
·農業基本建設投資、戰略措施與步驟 |
|
·生態旅游農業規劃 |
·設施農業規劃 |
|
·現代高效農業規劃 |
·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及生態環境保護 |
|
·農業和新農村基礎設施規劃設計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