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2023 中國汽車產業發展(泰達)國際論壇召開,部委領導、業內專家與企業高管齊聚一堂,圍繞 " 高質量 · 新未來 " 主題展開深入討論。
會上,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辛國斌指出,中國汽車產業存在傳統骨干整車企業轉型升級滯后、部分關鍵技術創新不足、產業布局有待優化等問題,國內企業在底層技術創新、供應鏈管理等方面與國際企業仍存差距。

因此,要支持技術創新突破,支持龍頭企業牽頭、大中小微企業協同,補齊車用芯片、工具軟件、新型電子電氣架構等底層技術短板,加快新一代動力電池、自動駕駛系統的研發和產業化。同時,提升綠色低碳水平,編制發布汽車產業綠色發展路線圖,探索建立汽車產業碳足跡核算體系,推動建設綠色產業鏈,研究制定新能源汽車電池回收管理辦法,拓展電池梯次回收利用場景,建立健全電池循環利用體系等。
財政部稅政司司長賈榮鄂表示,今年以來,一系列財稅政策有力支持了新能源汽車產業的高質量發展,進一步鞏固和擴大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優勢。其中,僅免征新能源汽車車輛購置稅一項,截止 2022 年年底,累計免稅規模已達 2000 多億元,預計 2023 年免稅額將超過 1150 億元,充分體現了國家支持新能源汽車發展的戰略決心。
他認為,稅收政策導向不僅要注重量的提升,更要注重質的提升,避免政策斷檔和急轉彎,發揮穩定器和助推器的作用,形成政策合力,助力行業補齊短板,促進汽車產業鏈綠色低碳和可持續發展。
國家發展改革委產業發展司司長盧衛生在發言中指出,我國汽車產業發展仍挑戰重重,新能源汽車產業盲目發展、盲目投資的問題仍不同程度存在,汽車產業轉型過程中結構性產能過剩問題隱現。
因此,要持續推動汽車產業發展,應該多措并舉支持汽車消費,落實、落細促汽車消費政策措施。同時,加強技術創新,提升全產業鏈發展優勢,強化統籌謀劃,促進產業持續健康發展。應優化新能源汽車產業布局,遏制盲目投資沖動,規范產業發展秩序,支持骨干企業做強做優,培育世界一流汽車企業集團,引導汽車企業兼并重組,推動落后企業退出,防范化解結構性產能過剩風險。
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副司長陸新明介紹,為推動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生態環境部將
以碳市場促進企業低碳轉型升級,推動《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盡快出臺,逐步擴大交易主體、交易品種和交易方式,適時降低納入門檻,同時有效發揮市場機制對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重要作用。同時,以綠色低碳科技創新行動為重點,一方面,狠抓綠色低碳技術攻關,實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國家重大前沿科技項目,盡快實現核心技術自主可控,應用成本大幅下降。另一方面,現有低碳技術在推廣應用上還存在著標準、政策等方面的堵點,要加快先進適用技術的推廣應用,補齊前端技術研發和后端商業應用之間的關鍵短板,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商務部對外貿易司二級巡視員劉曉光表示,我國汽車產業國際化發展迎來新一輪窗口期。據海關數據統計,今年 1-7 月汽車出口 277.8 萬輛,同比增長 74%,出口額達 552 億美元,同比增長 103.6%,今年有希望突破 400 萬輛、向 500 萬輛進軍。
劉曉光透露,商務部將會同各有關部門出臺新能源汽車貿易合作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爭取本月(即 9 月)出臺。
交通運輸部運輸服務司副司長高博介紹,截至去年年底,全國新能源公交車輛共 54.26 萬輛,占比達 77.2%。下一步將促進新能源公交車、出租車配送車輛推廣應用,優化新能源配送車輛的通行環境,確保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新增或更新的公交、出租、物流配送等車輛新能源車比例不低于 80%。
將優化完善綜合立體交通運輸網絡、持續推動大宗貨物中長距離運輸 " 公轉鐵、公轉水 "、深化多式聯運示范運營建設、持續推進多式聯運的運輸裝備標準化和智能化。交通運輸部還將會同有關部門,推動不同水平的自動駕駛技術有序進入城市公交、出租汽車、貨運物流等公共服務領域從事經營性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