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推動科技成果轉化、賦能產業創新發展”為主題的第二屆江蘇產學研對接大會昨天下午迎來一場學地攜手的成果轉化對接活動。現場,秦淮區首次發布航空航天產業生態鏈圖譜,發布以大飛機配套系統與部件、航空發動機及關鍵零部件、航空材料、機載系統、通航整機及無人機、地面保障設備、商業航天等7大領域為代表的航空航天產業生態鏈圖譜,旨在借助區內現有高校、科研院所創新資源,實現和轄區航空航天產業的加速融合,共同助推白下高新區高質量發展。
作為第二屆江蘇產學研對接大會地方園區系列分會之一,白下高新區航空航天智能產業生態建設研討暨產業對接會邀請多位高校科研專家到場,專家們結合各自最新的技術創新成果展開宣講,并與在場企業代表進行技術交流。來自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自動化學院的張紹杰不僅是一名在校老師,同時還兼任著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秦淮創新研究院副院長的角色。他告訴記者,雖說研究院是由秦淮區人民政府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學于2018年共同發起成立,旨在搭建高校科研與產業發展的橋梁,更好促進科技成果實現產品化、產業化。但具體到自己在研究院的角色更多還是通過引導所在高校那些具備可轉化條件的科研創新成果,實現從園區到產業的落地。因為同時有著專業研究者和園區管理者的身份,無論對可轉化的科研創新成果,還是產業發展方向的結合都就有著更好的理解。
記者了解到,從該研究院成立至今,結合所成立的空天通信研究所、大氣空間智能無人系統研究所、智慧物聯與信息技術研究所和航宇智能電氣系統研發中心、智能與新能源汽車研發中心、航空機載設備研發中心以及一個院企聯合實驗室,已經成功擁有68件發明專利及260余項知識產權。
“在對全區科技創新資源、優勢產業深度挖掘過程中發現,發展航空航天產業在秦淮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白下高新園區企業服務部副部長陶蓉介紹,近年來,秦淮區航空航天產業發展勢頭明顯,各項科技創新活動穩步推進、成果豐碩,預計僅今年在航空航天領域的產值就可達到175億元。尤其南京白下高新園區,集聚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天晨光、金城集團、8511所等高校院所資源、創新服務平臺白下高新區秦淮硅巷創新實驗室以及眾多航空航天產業關聯企業,產業集群效應突出。“此次發布航空航天產業生態鏈圖譜,既是針對現有產業鏈實施強鏈補鏈延鏈的舉措,也是進一步明確秦淮航空航天產業未來發展的具體方向,不斷提升產業鏈完整性和產業集群效應。”同時本次活動還組織了轄區大院大所大學參會,進一步促進創新鏈和產業鏈緊密結合。
對接會上,一批產學研項目簽約,涉及南京萊斯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江蘇金陵智造研究院有限公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南瑞繼保電氣有限公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秦淮創新研究院等一批駐區高校和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