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目標 >>
到2026年,力爭實現“7510”目標,即 :現代家居、有色金屬和新材料、電子信息、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車、紡織服裝、綠色食品、生物醫藥等7條制造業重點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全面提升,打造稀土新材料及應用、現代家具、鎢新材料及應用、電子信息、鋰電新能源等5個先進制造業集群,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營業收入年均增長10%左右,統籌制造業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取得明顯成效。
主攻方向和發展路徑 >>
(一)7條重點產業鏈
現代家居產業鏈。堅持高端化、智能化、品牌化、融合化方向,推動現代家居產業向實木、軟體、辦公、智慧家居等細分領域拓展,完善五金、水性漆、燈飾、海綿等配套產業。順應生產自動化、設計AI化、產品智能化潮流,加快推動全行業數字化轉型。把握整家定制消費新趨勢,培育壯大美克美家、格力電器等龍頭企業,加快推動“家具+家電+家裝”融合發展。到2026年,全產業鏈營業收入力爭突破5000億元。
有色金屬和新材料產業鏈。堅持“掌控資源、做大中游、發展下游”思路,依托中國稀土集團、江鎢集團、章源鎢業等企業,持續增強稀土、鎢等資源掌控力和話語權;發揮中國科學院贛江創新研究院等科創平臺作用,大力發展高性能磁性材料、永磁電機、鎢硬質合金及刀鉆具等下游及應用。推動鈷產業向前驅體、正極材料等領域延伸,發展銅基新材料、錫合金制品等產業。大力推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兼并重組,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鏈主”企業。到2026年,全產業鏈營業收入力爭達到3000億元。
電子信息產業鏈。立足基礎材料、元器件基礎,堅持終端引領、硬件制造、軟件開發、新一代信息技術融合應用聯動,促進價值鏈向中高端延伸。大力發展智能終端、高端裝備制造、新型顯示、高端印制電路板、汽車電子、半導體照明等細分產業鏈,做精玻纖復合材料、電子級玻纖布等配套產業,積極培育人工智能、區塊鏈等先導產業鏈。到2026年,全產業鏈營業收入力爭達到2200億元。
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堅持“礦配應用端、優先中高端、完善產業鏈”思路,強化資源戰略保障,提升資源綠色供給、綜合利用水平,構建涵蓋鋰電二階材料、一階材料、鋰電池到綜合回收利用的鋰電新能源全產業鏈,做優含氟高分子材料、含氟精細化學品等氟鹽新材料產業鏈。積極發展光伏產業鏈、培育氫能、鈉離子電池和其他新型儲能產業鏈。加快發展整車鏈,支持凱馬汽車做大做強,推進國機智駿重組整合。到2026年,全產業鏈營業收入力爭達到2500億元。
紡織服裝產業鏈。堅持科技、時尚、綠色發展方向,以產業承接、自主創新、數字轉型、品牌建設為發力點,聚力發展服裝、棉紡、產業用紡織品等細分產業鏈,完善水洗、研發設計、檢驗檢測、物流等配套,建設線上線下專業市場。到2026年,全產業鏈營業收入力爭突破2000億元。
綠色食品產業鏈。堅持綠色、安全、健康、便利方向,強化種養、加工、倉儲配送、營銷聯動,大力發展果蔬、肉制品、禽畜制品、水產品、地方特色食品、預制菜等細分產業鏈,持續推動食品制造規模化、供應鏈現代化。到2026年,全產業鏈營業收入力爭達到400億元。
生物醫藥產業鏈。堅持對外招引與孵化培育并重,大力發展中成藥、化學藥、醫療器械、診斷試劑、寵物健康、特醫等細分領域,依托青峰藥業、威高醫療等龍頭企業,構建“藥品+醫療器械+寵物經濟”三鏈驅動發展格局。到2026年,全產業鏈營業收入力爭達到150億元。
(二)5個先進制造業集群
稀土新材料及應用先進制造業集群。以“中國稀金谷”一核兩區(一核:贛州高新區,兩區:贛州經開區、龍南經開區)為重點,以尋烏縣、全南縣、定南縣、安遠縣、信豐縣、章貢區、上猶縣等為承載地,圍繞“稀土礦采選—稀土冶煉分離—稀土合金、高純氧化物—稀土永磁等功能材料及應用”產業鏈,大力引進永磁電機龍頭企業,做大永磁電機等后端應用產業,高標準建設“中國稀金谷”永磁電機產業園,著力推動國家級稀土新材料及應用先進制造業集群向世界級水平躍升。
現代家具先進制造業集群。以南康區為主陣地,緊扣“打造世界級家居制造之都和家居集散地”目標,持續做大規模、做優存量、做活營銷、做響品牌,積極對接國際國內先進技術,全力推動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政策鏈、資金鏈深度融合,加快構建集研發設計、智能制造、銷售展示、文化旅游為一體的現代家具產業體系,著力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現代家具先進制造業集群。
鎢新材料及應用先進制造業集群。打造贛州經開區、贛縣區鎢精深加工及應用領域研發生產主要承載地,重點培育大余縣、崇義縣、上猶縣、章貢區、定南縣等鎢原料及特色深加工產業基地。支持鎢礦山深部或邊部勘查,支持鎢冶煉高端化改造升級,發展鎢基新材料,進一步提高鎢精深加工水平。重點圍繞“鎢礦采選—鎢冶煉—鎢絲、硬質合金—刀鉆具、光伏用鎢絲及軍工產品等”產業鏈,鞏固提升高純APT、高純鎢粉和碳化鎢粉、鎢靶材等優勢基礎材料。重點發展硬質合金涂層刀片、數控刀片、整體刀具等應用產品,著力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鎢新材料及應用先進制造業集群。
電子信息先進制造業集群。以贛州經開區、信豐縣、龍南市為主陣地,重點發展智能終端、新型顯示、高端印制電路板、電子元器件、高端裝備制造等細分領域。支持章貢區、南康區、安遠縣、定南縣、全南縣、興國縣、于都縣、上猶縣等地發展特色產業集群。深度參與粵港澳大灣區產業協作,積極承接產業轉移,著力打造在國內有競爭力的電子信息先進制造業集群。
鋰電新能源先進制造業集群。以贛州經開區、贛縣區、龍南市為主陣地,做強鋰電制造產業鏈,帶動大余縣、會昌縣、寧都縣、信豐縣、定南縣、全南縣、崇義縣、安遠縣、上猶縣、尋烏縣、章貢區等地發展細分領域特色優勢產業集群,布局鋰鹽、鈷鹽、鎳鹽、正負極材料、隔膜、電解液、鋰電池回收、鈉電等項目,建設鋰電產業配套基地,著力打造在國內有競爭力的鋰電新能源先進制造業集群。
主要舉措 >>
(一)實施產業鏈鏈長制升級行動。深化產業鏈鏈長制,由市政府領導擔任各重點產業鏈鏈長。推行“鏈長+鏈主”工作模式,建立鏈長與鏈主常態化互動機制,支持鏈主企業發展;鏈主企業帶動產業鏈發展,聯動鏈上企業及時向鏈長反映重大發展訴求。鏈長要梳理產業鏈發展現狀、協調產業鏈布局,定期召集鏈主企業、龍頭骨干企業、相關部門會商,研究制定針對性政策措施、解決重大問題;推行“鏈主+基金”工作模式,探索組建產業鏈發展基金,開展基金大招商、招大商;推行“鏈主+平臺”工作模式,支持鏈主企業牽頭搭建行業協會、產業聯盟、創新機構等產業服務平臺,引領產業鏈提能升級。
(二)實施產業鏈布局優化行動。堅持縣級謀劃、市級統籌,推動各地依托產業基礎、資源稟賦、比較優勢和發展特點,明確1—3個主導產業鏈,制定實施差異化的發展路徑舉措,形成協同推進、錯位發展格局。強化區域分工和優勢互補,推動具有產業鏈上下游和周邊配套協作關系的縣(市、區)、園區一體化定位、差異化發展,打造一批跨區域的產業集群。深化園區管理制度改革,強化發展實體經濟主責主業,進一步聚焦首位產業和主導產業,健全產業公共服務平臺和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著力壯大優勢產業集群,打造一批國家級、省級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和特色產業集群。圍繞未來信息通信、未來新材料、未來新能源等領域,布局發展一批未來產業。
(三)實施企業培優育強行動。按照“高大上+鏈群配”要求,動態優化更新產業鏈“四圖五清單”,持續引進世界500強、中國500強、行業100強和知名企業。突出扶優扶強、靠大聯強,推動現有龍頭骨干企業實施產業鏈上下游垂直整合,培育一批有影響力和帶動力的產業鏈“鏈主”企業。健全完善中小企業梯度培育機制,培育一批創新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小巨人”和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以及“獨角獸”“瞪羚”企業,提升發展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企業。深入實施“映山紅行動”升級工程,支持優質企業加快上市。
(四)實施創新賦能提質行動。鼓勵以鏈主企業為主體建立重點產業鏈科技創新聯合體,發揮中國科學院贛江創新研究院、國家稀土功能材料創新中心、新藥創制全國重點實驗室等國家級科研平臺作用,實施科技攻關“揭榜掛帥”,促進一批重大技術創新成果產業化。發揮贛州市工業數字研究院等產業創新促進機構作用,推動傳統制造業企業加快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打造一批“智能車間”“黑燈工廠”“產業大腦”。面向工業場景加快部署5G專網、千兆光網等,實現重點工業企業和園區“雙千兆”網絡全覆蓋。大力發展工業設計、檢驗檢測、物流配送等生產性服務業,培育服務型制造業態,促進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融合。促進產業鏈綠色發展,建設綠色工廠、綠色園區,培育綠色供應鏈,構建綠色制造體系。
(五)實施產業鏈協同提升行動。推進產業鏈集群化發展,大力引進和培育鏈主企業和龍頭骨干企業,打造一批細分領域的優勢特色產業集群。推進產業集群鏈式化發展,梳理編制集群產業鏈圖譜,一群一策暢通集群內部產業鏈微循環。深化產業鏈鏈間協作,建立健全線上線下常態化對接機制,分領域、分行業組織開展產銷、產用、產融、人才、技術等對接活動,推動產業鏈上下游協作配套、帶動大中小企業融合互通。實施產業鏈供應鏈協同試點示范,構建產品設計、原料采購、物流運輸、生產加工、訂單處理、批發經營、終端零售等全產業鏈條。加強產業鏈基礎研究和評價,強化產業安全預警。
(六)實施產業生態優化行動。提升政務服務效能,優化營商環境,深化“一件事一次辦”改革,落實“一網選中介”,降低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制定新一輪支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措施,構建與產業鏈發展相適應的政策體系。完善企業幫扶長效機制,發揮好政企圓桌會議、企業特派員等機制作用,持續為企業紓困解難。建立高效聯審會商機制,實行“拿地即開工、竣工即投產”。強化要素聚焦,推動資金、土地、水、電、氣、環境容量等資源要素向重點產業鏈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