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1日下午,在北京文化消費論壇暨2023北京文化消費品牌榜發布儀式上,北京市國有文化資產管理中心發布了《北京文化產業發展白皮書(2023)》(以下簡稱《白皮書》)。《白皮書》由北京市國有文化資產管理中心與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學院聯合編撰,旨在盤點2022年度北京文化產業發展的總體情況、重要進展和特色亮點,為社會各界提供一個了解北京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窗口。
2022年是北京文化產業承壓前行的一年。北京以首善標準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堅定落實文化強國戰略,文化產業發展迎難而進、應變求新,新業態、新模式、新成果不斷涌現,全國文化中心的引領示范作用日趨彰顯。
疫情下產業總體平穩發展。2022年1-12月,全市規模以上文化產業法人單位實現收入17997.1億元,與上年持平,其中,規模以上文化企業實現營業收入17555.3億元,同比增長0.2%。文化核心領域收入合計16339.4億元,同比增長0.6%,占文化產業收入合計的90.8%,產業優勢領域的主導地位不斷鞏固。2021年全市文化產業實現增加值4509.2億元,比上年增長19.6%,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1.0%;占全國文化產業增加值的比重為8.6%,同比提高0.2個百分點,保持各省(市)領先,全國文化中心地位進一步鞏固。
科技賦能成為承壓前行的驅動力量。2022年1-12月,全市規模以上數字文化核心產業單位1867家,占全市規模以上文化產業單位數量的33.0%,數字科技成為產業創新發展的重要引擎。規模以上“文化+科技”企業實現營業收入10857.8億元,同比增長8.9%,占全市文化企業營業收入的比重為61.8%,同比提高5.0個百分點,拉動全市文化企業營業收入增長5.1個百分點。新業態新模式發展強勁,全市規模以上文化產業中,文化新業態在疫情期間實現營業收入同比增長7.2%,高于全國平均增速1.9個百分點;占全市規模以上文化企業營業收入的比重為67.8%,同比提高4.5個百分點,北京正成為文化新業態發展的策源地和主陣地。文化企業主動創新求變,加快數字化轉型,龍頭企業、獨角獸繼續領跑全國。
文化產業空間格局不斷優化。北京以城市更新匯聚發展動能,中軸線遺產保護有序推進,大運河文化帶、長城文化帶、西山永定河文化帶成為首都文化建設金名片,“一軸三帶”引領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各類產業功能區、產業園區、文化街區、文化商圈等多元產業空間承載高質量發展。北京各區域產業發展特色日益鮮明,文化領域的區域合作走深走實。
文化供給與消費提質發展。圍繞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舉辦等重大宣傳任務,深耕主旋律文藝精品創作,“大戲看北京”成為首都文化新名片,“電競北京”、北京時裝周等品牌活動提升城市文化氛圍。線上文化消費、“夜經濟”、沉浸式體驗催生消費新空間、新活力、新形態。持續推出文化扶持和惠民政策促進供需回暖,第十屆北京惠民文化消費季累計舉辦活動27.84萬場,帶動消費金額近120億元,其中線上消費金額占比八成左右。創新開展北京文化消費促進行動,配套5000萬元財政資金,惠民惠企成效明顯。
文化貿易與交流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2022年,北京以“雙奧之城”身份向世界彰顯城市新形象,“兩區”建設縱深推進,文化產品與服務海外市場競爭力日益增強。北京國際電影節、北京國際運河文化節等品牌活動促進國際合作交流,創新中華文化的國際表達,“一帶一路”交流合作深化文明互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