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農業農村廳召開 39個欠發達縣域農業產業發展工作推進視頻會,再次動員、部署幫扶工作,明確下一步任務。
2023年,四川在33個欠發達縣域現有省內對口幫扶關系基礎上,明確6個新增欠發達縣域結對幫扶地。在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的《39個欠發達縣域托底性幫扶十條措施》中,支持特色農業項目實施是幫扶措施之一。此后,農業農村廳制定《幫扶39個欠發達縣域農業產業發展十二條措施》,在支持特色農業項目實施基礎上,加大欠發達縣域農業產業幫扶力度。
當前,全省欠發達縣域托底性幫扶工作全面啟動,對農業產業而言,短板在哪兒?接下來要如何推動《十二條措施》落地落實?
產業發展底子薄、規模小,資源優勢未充分發揮
“像我縣椴木銀耳這樣的頂尖產品,沒有獲得很高的知名度,確實遺憾。”在巴中市通江縣農業農村局局長趙懷舜看來,特色產業發展基礎薄弱,好產品也很難發揮優勢。
阿壩州金川縣科學技術和農業畜牧局局長澤郎也以當地特色農業發展現狀舉例,“金川縣的雪梨、高原綠色蔬菜和牦牛都是很有競爭優勢的生態農畜產品,但面臨‘有產業無規模’‘有品質無品牌’等問題,產業整體‘散、小、弱’,抗市場風險能力差。”
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介紹,四川39個欠發達縣域主要集中在“三州”和川東北地區,和通江、金川遇到的問題類似,其生態綠色農業、特色農牧業、文化旅游業等領域資源獨特,發展椴木銀耳、高原牦牛、高山蔬菜等特色產業資源優勢明顯,“但產業發展底子薄、規模小,優勢還未充分發揮。”
從產業基礎看,39個欠發達縣域均屬丘陵山地或高海拔地區,地形地貌、氣候環境等客觀條件對農業生產影響較大。同時,39個欠發達縣域大多以傳統農業生產、初級農產品銷售為主,組織化規模化經營服務程度較低、品牌影響力弱、設施農業發展緩慢、農技力量短缺等問題都制約產業發展。
從主導產業看,部分地區同質化發展、優勢不優,自身資源稟賦未得到充分利用。此外,部分地區項目綜合效益還沒有充分顯現。
明確真金白銀投入項目,抓好幫扶統籌協調
《十二條措施》確定支持農業產業融合發展、支持創建省星級現代農業園區、加大高標準農田建設支持力度、支持發展特色畜牧業、加強農業科技裝備支撐、加強農產品品牌培育和推廣等12條幫扶措施,明確了一批真金白銀投入的項目和政策。
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按照“縣為主體、市級統籌、廳市縣三級聯動”的總體思路,精準有效推動《十二條措施》落地落實。
縣級農業農村部門找準主導產業,結合自身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發展條件,找準并錨定1至2個主導產業精準發力,因地制宜、聚焦聚力打造本地農牧業特色品牌。同時,結合實現農民增收、提升農業產業綜合效益、補齊農產品加工品牌培育提升等短板,抓好統籌謀劃。項目實施方面,做好評估論證、資金安排。
市(州)農業農村部門發揮轄區內農業產業幫扶統籌協調作用,主動參與縣級重點農業產業項目謀劃,特別要注重深化市(州)產業規劃,在產業布局、鏈條分工等方面加強對縣的指導,避免市域主導產業出現重復建設、同質化發展。
目前,農業農村廳已成立幫扶工作領導小組,建立“廳領導+責任單位+科技服務團隊+龍頭企業”的對縣一對一聯系幫扶工作機制,形成合力,靠前作戰,推動《十二條措施》在39個欠發達縣域落地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