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全面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深入踐行 “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治水思路,聚焦重點缺水、水資源超載、水環境敏感、水生態脆弱地區和重點領域用水需求,落實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度,建立健全工業節水減排政策體系,強化節水裝備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增強源頭到末端的全鏈條節水裝備保障和供給能力,推動節水裝備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為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提供有力支撐。
到2027年,重點領域供水、用水和循環利用等節水裝備取得突破,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高效循環冷卻、高端膜分離、智慧用水管控等技術裝備實現產業化應用。節水裝備標準體系更加健全,培育一批節水裝備龍頭企業和制造業單項冠軍、專精特新 “小巨人”企業,推動建立節水裝備中試平臺,形成大中小企業、產業鏈上中下游協同發展的良好生態。到2030年,構建覆蓋全面、技術先進的節水裝備體系,高性能、高效率、高可靠性的節水裝備供給能力持續增強,節水裝備制造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二、增強供水裝備技術創新水平
(一)凈水裝備。圍繞工業用常規水凈化過程關鍵技術裝備,重點攻關高精度、大通量、低能耗且抗污染的過濾設備,提升對復雜水質的適應性。推廣活性炭過濾器模塊化集成設備,增強對有機污染物的去除能力。研發多介質、活性炭、精密過濾功能一體化的復合式過濾裝置。推廣紫外線與臭氧等高效協同的復合消毒設備,提高消毒效率,減少消毒副產物。
(二)非常規水利用裝備。 以解決缺水、水資源超載、水環境敏感、水生態脆弱地區用水需求為重點,在工業領域積極鼓勵非常規水利用,推動再生水、海水及海水淡化水、礦坑(井)水和微咸水等處理利用以及集蓄雨水收集利用等裝備創新應用。將再生水作為工業生產用水的重要水源,開展再生水利用關鍵技術裝備攻關。實施沿海工業園區海水淡化水替代行動,加大沿海工業企業、園區海水直接利用以及海水淡化技術裝備應用力度,擴大海水利用規模。
(三)特殊用途水處理裝備。面向工業領域用除鹽水、無菌水、超純水等不同水質需求,加快突破多元化制水關鍵裝備瓶頸。聚焦工業用水品質升級與精細化管理要求,系統推進特殊用途水處理裝備的集成化、智能化創新,深度融合膜分離、過濾吸附、離子交換等前沿技術與傳統工藝,形成多種裝備協同的復合式解決方案,實現對不同原水水質的精細化、定制化處理。針對特殊工業用水場景,研發模塊化、專業化水處理裝備,通過創新工藝與智能監測技術的有機結合,確保用水水質安全穩定。
三、提高重點用水裝備節水效能
(四)洗滌裝備。圍繞不同工業清洗場景對清潔度、用水效率和微生物含量的差異化需求,重點突破高壓高效噴淋裝備,通過動態壓力調控與多軸聯動噴頭設計,實現復雜工件表面的全方位、精細化沖刷,自動匹配最佳噴淋參數。研發多功能模塊化工業清洗機,集成超聲波、電解、高溫蒸汽等多種清洗技術。突破洗滌水分級處理回用裝備瓶頸,研發高效油水分離、重金屬吸附與膜過濾集成裝置。
(五)循環冷卻裝備。面向工業生產對冷卻效率、水循環利用率及系統穩定性等要求,開展新型循環冷卻裝備結構優化與技術升級,創新傳熱結構設計,優化流體力學性能與散熱機制,提升裝備的顯熱傳熱效率與散熱效能。重點攻關防垢、防腐蝕的高效運行處理技術,提升循環冷卻水的濃縮倍數。推廣模塊化、集成化循環冷卻裝備,強化余熱回收利用,構建能源梯級利用體系,實現工業冷卻過程的節水節能降碳協同增效。前瞻布局相變儲能冷卻技術研發,利用相變材料獨特的冷、熱存儲特性,創新循環冷卻裝備運行模式,有效提升工業冷卻系統對負荷波動的響應能力與調節精度。
(六)凝結水回收利用裝備。聚焦工業熱力系統節水需求,加快攻關凝結水回收利用關鍵裝備,研發高效集成式凝結水回收裝置,推動氣液分離技術與智能調壓、多級過濾、防腐阻垢等設備深度融合。攻克高溫高壓、高雜質工況下凝結水的穩定收集與高效凈化難題,實現對不同行業熱力系統凝結水的精準回收利用。研發高效節水型蒸汽疏水閥,提升疏水閥的密封性、耐腐蝕性和響應靈敏度,有效降低蒸汽泄漏率,保障蒸汽系統高效運行。
(七)高效節水灌溉裝備。面向精細化、智能化灌溉需求,重點突破節水型微灌、噴灌關鍵裝備與技術。研制高精度、抗堵塞的滴頭與微壓噴頭,優化結構及材料設計,提升出水均勻性和使用壽命。
四、突破廢水循環利用裝備技術瓶頸
(八)膜分離裝備。圍繞不同水質工業廢水循環利用場景對膜分離裝備的高效凈化需求,重點攻關抗氧化、耐污染、高性能反滲透膜裝置,將膜組件與預處理、后處理設備深度集成,實現高鹽度、高硬度水質下的穩定運行。
(九)濃水深度處理裝備。針對工業濃水成分復雜、處理難度大等問題,加快攻關適應不同工況的高效濃縮與分質減量裝備。創新研制分鹽與蒸發結晶一體化裝備,精準控制結晶溫度、濃度與分離工藝,實現廢水高效循環及不同鹽類資源化。研發集成機械蒸汽再壓縮技術(MVR)的低溫真空蒸發結晶裝備,突破傳統蒸發能耗高、結垢快的瓶頸,提升濃水濃縮倍數與結晶效率。研制高壓脈沖電催化反應器、超臨界水氧化反應器等特種設備,高效分解濃水中難降解有機物。
五、推動節水裝備產業數智化轉型升級
(十)提升裝備智能制造水平。系統推進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和物聯網、5G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節水裝備制造中的創新融合,推動智能傳感設備與具備邊緣計算能力的終端深度應用,實現工藝參數動態優化與精準調控。圍繞中小型凈水裝備、一體化膜分離裝備、撬裝式洗滌裝備,推廣模塊化設計與數字化生產方式,實施智能化改造升級。鼓勵龍頭企業構建基于人工智能的行業知識圖譜與業務協同平臺,帶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開展協同設計和數字化供應鏈管理。
(十一)打造智慧化節水應用場景。圍繞復雜工業場景下的多元節水需求,推動節水裝備與人工智能技術深度融合,加強在節水診斷、合同節水、節水技術改造等方面的集成應用。推廣仿真模擬軟件、虛擬現實交互式設計、數字孿生等先進技術,實現節水裝備從結構優化到性能驗證的精準化、智能化設計。研發推廣具備恒壓、限流、 自閉、感應啟停等功能的節水型水龍頭,推動水表、閥門等終端設備的智能升級,加強與軟件平臺互聯互通。
(十二)構建數智化節水管理平臺。以監測儀表、數據庫、模型軟件等為支撐,搭建智慧用水管理系統、水平衡測試系統以及工業水處理大數據平臺,重點攻關用水數據實時采集與傳輸、設備智能診斷與預警等關鍵技術,實現用水數據實時準確采集與異常智能識別、水平衡在線分析等功能。
六、優化產業創新發展環境
(十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依托節約用水工作部際聯席會議等工作機制,加強節水裝備發展整體規劃布局,擴大水效標識產品范圍。落實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相關政策,支持重點行業節水裝備設備更新及技術改造。探索設立節水產業基金,發揮綠色金融作用,鼓勵金融機構開發“節水貸”等綠色金融服務,引導企業積極采購節水裝備,對符合條件的節水項目優先給予支持。
(十四)加快完善標準體系。依托節水領域標準化技術組織,健全節水裝備標準體系,建立產業鏈標準化圖譜。制定涵蓋數據接口、智能運維、安全保障等節水裝備基礎通用標準,推動智能水表、管網監測裝備數據接口規范等標準研制。加快節水裝備重點領域急需的產品水效評價、計量技術規范、平臺建設指南等標準研制,建立標準實施動態反饋機制,推動節水裝備標準化、系列化、成套化。
(十五)提升科技創新能力。通過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現有資金渠道支持節水裝備攻關,推動中試平臺建設。制定節水產業發展指引,利用 “揭榜掛帥”等方式開展工業節水裝備和關鍵共性技術集中攻關及示范,推動建設國家級、省級節水技術創新中心,開展節水先進成熟適用技術設備推廣,搭建節水技術裝備供需對接平臺。利用多雙邊合作平臺加強國際交流合作,積極引進消化吸收國外先進節水技術和管理模式。
(十六)強化人才隊伍建設。依托國家卓越工程師實踐基地等平臺,支持行業協會、第三方機構等針對重點用水行業企業開展節水法規、政策、標準、技術等培訓,滿足企業、園區在節水裝備領域先進制造技術、先進基礎工藝等人才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