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基于“兩業融合”視角的高鐵新城產業定位研究 |
來源:中機院 時間:2020-12-16 點擊:2534 |
|
基于影響產業定位的5個高鐵經濟效應,對于“經濟聯動區域+制造業集聚區+高鐵樞紐”三者合一的高鐵新城片區,應該以優先引進培育發達城市生產性服務業為主要策略,以有序引進培育周邊腹地先進制造業為輔助策略,共同優化高鐵新城產業定位。 |
|
針對目前高鐵新城忽視產業支撐而出現的產業空心化問題,從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簡稱“兩業融合”)視角來探索高鐵新城產業定位?;谟绊懏a業定位的5個高鐵經濟效應,對于“經濟聯動區域+制造業集聚區+高鐵樞紐”三者合一的高鐵新城片區,應該以優先引進培育發達城市生產性服務業為主要策略,以有序引進培育周邊腹地先進制造業為輔助策略,共同優化高鐵新城產業定位。
為了抓住高鐵經濟發展機遇,很多地方都以高鐵站為核心,規劃建設了大面積的高鐵新城或新區,意圖拉動經濟快速增長,拉開城市發展骨架。高鐵新城一般位于城市偏遠新區,與主城區距離多在20~30千米甚至更遠,規劃建設之前缺乏產業基礎。國家發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研究員馮奎曾指出高鐵新城成功的標志,不在于房子建得多高、多漂亮,而在于產業承接和發展得如何。但是目前普遍的問題是,高鐵新城在建設的過程中過度地追求城市的服務功能,忽視產業支撐,導致產業匱乏,沒有相關產業帶動和產業人口導入,出現一種“有城無產”的情況,長期發展下去會導致“新城”變“鬼城”,因此亟須進一步研究高鐵新城產業定位,帶動高鐵新城整體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一、 高鐵新城產業定位現有研究
為克服高鐵新城產業空心化問題,已有一些研究成果從高鐵新城發展的實務出發,給出高鐵新城產業定位建議,不同作者的研究結論有所不同,涵蓋了工業和服務業兩大產業類型。比如,張輝提出高鐵新城首先要發展工業,通過工業的發展來帶動新城的發展;田治江則提出與第一、二產業相比,高鐵對重視運輸效率、信息流動的第三產業發展影響尤為顯著,高鐵沿線城市可以據此部署配套現代服務業產業,構建商貿、休閑娛樂、金融等多種服務功能為一體的商圈;鄒卓君等提出高鐵站區與城郊產業園區應該協同發展,以高鐵站區為樞紐,構建園-站-城三元互動體系,形成高鐵產業新城區。
2019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次會議審議通過《關于推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指出推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是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培育現代產業體系、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要推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相融相長、耦合共生。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的2019年重要工作任務中,“要推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堅定不移建設制造強國”位于七項工作任務之首。因此,在高鐵新城產業定位現有研究基礎上,需要從“兩業融合”這一新視角來探索高鐵新城產業定位問題。
二、 “兩業融合”視角的合理性分析
(一)影響產業定位的高鐵經濟效應
一是時空收縮效應,是指高鐵所帶來的交通運輸技術進步在運輸速度上改善了沿線城市間的可達性。二是費用-空間收縮效應,是指區域間的運輸效率提高和邊際運輸成本降低,進而導致運輸費用降低。三是虹吸效應,是指開通高鐵的中小城市的人流、物流、資金流等被高鐵沿線大城市吸走,進而造成高速鐵路沿線中小城市與大城市的差距越來越大的現象。四是過道效應,是指人流、物流、資金流等僅在當地經過,未對當地經濟發展產生任何影響。五是同城化效應,是指通過提供便捷的省際、市際交通,促進物流、人流、信息流、資金流等要素在交通經濟帶內快速自由流動,使相鄰城市間的技術、產品、人才和服務等資源相互共享,形成統一大市場,實現共同繁榮,其中城市間產業得到互補,分工得以深化,提高資源配置的整體效率,促進區域間產業結構梯度轉移。
(二)高鐵新城片區的基本特點
高鐵新城片區具有“經濟聯動區域+制造業集聚區+高鐵樞紐”三者合一的基本特點,為利用“兩業融合”準備了可行條件。
1. 全國范圍內經濟聯動區域較多
主要體現在一體化和城市群發展戰略中,將區域合作作為加快發展的基本思路。目前上升為國家戰略的經濟聯動區域主要是京津冀一體化、長江經濟帶(長三角一體化)、粵港澳大灣區(珠三角一體化)。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的意見》明確指出,以城市群推動國家重大區域戰略融合發展。重點建設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5大國家級城市群,穩步建設哈長城市群、山東半島城市群、遼中南城市群、海峽西岸城市群、關中城市群、中原城市群、江淮城市群、北部灣城市群和天山北坡城市群9大區域性城市群。還以中心城市帶動城市群發展,比如以北京、天津為中心引領京津冀城市群發展,以上海為中心引領長三角城市群發展,以香港、澳門、廣州、深圳為中心引領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以重慶、成都為中心引領成渝城市群發展,以武漢為中心引領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以鄭州為中心引領中原城市群發展,以西安為中心引領關中城市群發展。
2. 經濟聯動區域一般也是制造業集聚區
經濟聯動區域普遍擁有比較雄厚的制造業發展基礎。以全國25強工業城市(按照2018年工業增加值規模排名)為例,深圳、廣州、佛山、東莞位于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上海、蘇州、無錫、寧波、杭州、南京、南通、合肥位于長江三角洲城市群,天津、北京位于京津冀城市群,武漢、長沙位于長江中游城市群,重慶、成都位于成渝城市群,青島、濟南位于山東半島城市群,大連、沈陽位于遼中南城市群,泉州、福州位于海峽西岸城市群,鄭州位于中原城市群,每個工業城市均位于某一個城市群中。
3. 經濟聯動區域一般也擁有高鐵樞紐支撐
根據國家《中長期鐵路網規劃》,大中城市與中心城鎮都將擁有具有一定規模的高鐵樞紐,進而擁有0.5~3小時經濟圈。規劃提出:構建“八縱八橫”高速鐵路主通道(“八縱”:沿海通道、京滬通道、京港(臺)通道、京哈—京港澳通道、呼南通道、京昆通道、包(銀)海通道、蘭(西)廣通道;“八橫”:綏滿通道、京蘭通道、青銀通道、陸橋通道、沿江通道、滬昆通道、廈渝通道、廣昆通道);在“八縱八橫”主通道的基礎上規劃布局高速鐵路區域連接線;規劃建設支撐和帶領新型城鎮化發展、有效連接大中城市與中心城鎮、服務通勤功能的城市群城際客運鐵路。
值得一提或推廣的是,根據各城市群內部的城際軌道規劃,一些重要的軌道站點也形成0.5~1小時經濟圈。以安徽省合六輕軌(合六市郊鐵路)為例,六安東部新城是未來合六一體化前進道路上的重要一站,也是六安最先融入合肥經濟圈的橋頭堡,可以通過東部新城站這一樞紐型的軌道站點,納入合肥0.5小時經濟圈范圍,同時0.5小時到達六安市區,進而將合肥發達的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外溢到六安東部新城、直接賦能六安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因此在更小的區域聯動經濟范圍內,一些具備“經濟聯動區域+制造業集聚區+軌道樞紐”三者合一基本特點的軌道樞紐片區也可以適用于“兩業融合”視角。
(三)產業定位選擇邏輯
基于影響產業定位的高鐵經濟效應和高鐵新城片區的基本特點,高鐵新城產業定位選擇的基本邏輯是:高鐵新城堅持區域開放發展的基本思路,基于高鐵樞紐形成的對外經濟輻射能力(一般應該在0.5~3小時經濟圈范圍內),充分發揮自身背靠周邊制造業廣大腹地、臨近發達城市(一般也是現代服務業集聚發展區域)的雙重優勢,在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格局中將自身定位為發達城市現代服務業賦能制造業廣大腹地的樞紐、橋梁和資源配置中心,保障經濟輻射范圍內的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生產要素高效流動并在高鐵新城產業用地上深度融合,著力引入與“制造+服務”需求相適應的產業類型。
三、 高鐵新城產業定位建議
綜合高鐵新城占地面積一般不大(無法大規模承載單位產值占地面積更大的制造業)、周邊制造業腹地對制造業已經形成較強的規模經濟效應、發達城市生產性服務業是目前“制造+服務”體系中的短板等多個因素,建議以優先引進培育發達城市生產性服務業為主要策略,以有序引進培育周邊腹地先進制造業為輔助策略,共同優化高鐵新城產業定位。
(一)優先引進培育發達城市生產性服務業
聚焦“制造業服務化”,圍繞周邊制造業腹地對生產性服務業的需求,高鐵新城應該引進發達城市的生產性服務業,形成“合作發展+高鐵樞紐+生產性服務業集聚”的發展模式,成為對周邊制造業進行賦能的動力源泉和輸出地。生產性服務業是為制造業提供配套服務的,通過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來帶動制造業的發展。根據《國家統計局關于印發〈生產性服務業統計分類(2019)〉的通知》,生產性服務業包括為生產活動提供的研發設計與其他技術服務,貨物運輸、通用航空生產、倉儲和郵政快遞服務,信息服務,金融服務,節能與環保服務,生產性租賃服務,商務服務,人力資源管理與職業教育培訓服務,批發與貿易經紀代理服務,生產性支持服務。其中,要重點引進培育滿足智能制造需求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區塊鏈、人工智能相關服務產業,主要包括信息服務業、供應鏈管理服務業,推廣運用智能工廠(含無人工廠)、共享生產平臺、工業互聯網平臺、供應鏈管理平臺、柔性化定制、總集成總承包、全生命周期管理等“兩業融合”新業態新模式。
(二)有序引進培育周邊腹地先進制造業
聚焦“服務業制造化”,圍繞發達城市現代服務業(主要是生產性服務業)對先進制造業的需求,高鐵新城應該引進周邊制造業腹地中的部分先進制造業,進而在先進制造業領域也形成重要的產業增量。先進制造業一般包括高端電子信息制造業、先進裝備制造業、石油化工、先進輕紡制造業、新材料制造業、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產業等基本類型,具體選擇哪一種基本類型,要基于科學細致的細分領域產業圖譜分析,依據發達城市現代服務業企業擴展產品制造領域的具體需求而定。(作者:周光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