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策和市場雙重因素驅動下,低空經濟發展前景廣闊,能夠帶來新的經濟增長點,進一步推動新質生產力的發展。發展低空經濟是國家的重大戰略部署,江蘇蘇州作為長三角地區的重要城市,具備發展低空經濟的良好基礎和獨特優勢。2024 年,蘇州成為六個eVTOL 試點城市之一,其低空經濟發展在政策法規、產業發展、應用場景、安全監管等方面走在全國前列。
蘇州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面臨的挑戰
基礎設施建設速度與低空經濟發展不匹配
低空基礎設施作為低空經濟發展的基礎底座,也是低空經濟產業快速發展的重要前置條件。低空基礎設施可分為硬基礎設施和軟基礎設施,硬基礎設施主要包括通用機場、起降場、起降點、充電站等物理基礎設施,以及低空通信、導航、氣象、監視等信息基礎設施;軟基礎設施主要包括航線管理、數字調度、飛行服務等數字化管理服務系統。目前,蘇州低空飛行所需的起降點、充電站、通信導航設施等基礎設施數量不足,分布不均衡,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低空飛行需求。在通用機場方面,蘇州目前未建有通用機場,計劃到2026年建成1~2個通用機場。在無人機起降設施方面,截至2024年10月,蘇州低空起降設施已建成投用102個,在建23個。此外,導航、通信、氣象、識別、反制、充電站、維修中心等多類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尚不完善、覆蓋率不高,與低空經濟發展速度尚不匹配,影響低空經濟產業快速發展。
空域管理與協調難度大
蘇州地處長三角核心區域,空域資源緊張,低空飛行活動與民航航班等存在一定沖突,協調難度較大。同時,蘇州低空空域管理制度尚不完善,低空飛行審批流程相對復雜,飛行計劃申報、空域資源調配耗時較長,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低空飛行活動的時間成本,極大地影響了低空飛行活動的效率。不同低空應用場景空域資源使用需求存在差異,低空空域資源調配過程相對復雜,難以滿足空域資源使用的差異化需求。
技術創新能力有待提升
低空經濟的發展離不開技術創新和發展。蘇州在低空經濟技術創新方面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研發投入相對不足,需要進一步加大航空發動機、飛控系統、智能裝備、新能源電池、無人機制造等核心技術的研發投入力度。低空航空器及無人機零部件的附加值提升離不開零部件技術攻關,蘇州在關鍵零部件核心技術研發和制造方面存在不足,亟須解決“卡脖子”問題,鼓勵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共同攻關核心技術,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增強核心競爭力。
高端技術人才儲備不足
低空經濟涉及航空、制造、通信、導航、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等領域,對專業技術人才尤其是跨領域復合型專業人才需求迫切。目前,蘇州高等院校在低空經濟領域的專業學科體系和人才培育模式尚處于探索階段,人才供給與市場需求不匹配,相關人才缺口較大。企業內部人才培養體系尚不完善,復合型專業人才需要一定的培養周期,導致專業技術人才數量與人才需求脫節,低空高端技術人才儲備不足制約著蘇州低空經濟發展。

蘇州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對策與建議
完善政策法規體系
蘇州低空經濟發展正處于起步階段,需要政府部門繼續發揮政策引領作用,加強頂層政策設計,進一步梳理蘇州低空經濟領域現有的相關政策、法規、標準,構建覆蓋產業發展、技術創新、市場應用的政策標準體系,實現低空經濟整體協同發展。低空經濟發展前期資金投入較多,應制定更加細化的低空經濟扶持政策和融資措施,如專項補貼、稅收優惠、專項基金等,同時加強與周邊城市的政策協同,推動低空經濟區域一體化發展。加快完善空域管理、應急管理、安全監管等方面的低空法律法規,優化適航標準與審批方式,推動靜態審批向動態審批轉變,提升審批靈活性,滿足空域資源差異化需求。
推進基礎設施建設
基礎設施建設是低空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石,加快低空基礎設施建設能夠為低空應用、飛行服務、安全監管提供有效支撐與保障。推進通用機場、起降場(點)等起降基礎設施,以及通信、導航、氣象、充電、維修等配套服務設施建設,根據蘇州產業布局、園區分布、應用需求等因素綜合考慮,科學合理規劃低空基礎設施建設布局,滿足產業發展、商業應用、服務保障等多層次多元化發展需求。加快完善低空智聯網、空天地一體化網絡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優化航線管控、飛行服務、安全監管等數字化管理平臺建設,提升低空管理服務數字化能力和水平。
強化核心技術攻關
充分發揮蘇州科技創新研發能力,借助高等院校、研究院所、重點科技企業等研發平臺優勢,重點強化整機制造、能源動力、智能控制、通信導航、安全反制等領域的核心技術攻關,提升蘇州在低空制造、電池技術、通信網絡、精準導航、安全監管等技術領域的專業能力。結合蘇州“1030”產業體系,鼓勵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組建創新聯合體,共同開展重點科研項目,構建低空產學研創新平臺,加速研發成果轉化,實現應用產品落地。加強與國內外低空經濟標桿的技術交流與合作,引進關鍵技術科研成果,補齊蘇州低空產業短板,強化低空經濟發展優勢與地位。
加快應用場景培育
進一步深化蘇州在物流配送、城市治理、文旅消費等領域的低空應用場景,鼓勵企業探索、開發、落地多樣化的低空經濟應用場景。發展“低空+”經濟新模式,如“低空+農業”“低空+交通”“低空+醫療”“低空+應急”“低空+工業巡檢”“低空+消費”等,推動低空經濟與各行各業深度融合。加大對低空融合應用場景的補貼和支持力度,設立專項發展基金,減輕企業運營壓力,提升企業應用創新積極性。有序發展低空旅游、航空運動、消費級無人機等低空消費,創新低空新興消費模式,深度挖掘低空商業活動,如無人機表演、高空攝影等,推動低空商業化運營,激發低空市場活力和消費潛能。依托蘇州資源優勢和產業特色,以蘇州多個低空經濟產業園為載體,加速低空經濟特色示范應用項目落地,積極申請國家級低空應用示范案例,打造蘇州低空特色品牌。
建立合作生態圈
搭建低空經濟產業創新合作平臺,促進上下游企業協同發展,發揮蘇州智能制造、新能源、先進材料等產業集聚優勢,推進低空經濟產業強鏈、補鏈、延鏈,增強蘇州“1030”產業體系。強化蘇州國資國企低空運營平臺建設,發揮政府部門主導作用,吸引社會資本,進一步規范行業發展、推動資源整合、開展生態培育、帶動產業發展。推進低空經濟生態交流與合作,定期舉辦低空應用發展主題會議、成果展示交易、技術交流競賽、學術研討會等具有區域或國際影響力的活動,借助全國低空經濟(蘇州)產業創新博覽會、蘇州市低空經濟發展推進大會等平臺,集聚國內外領先低空優質資源,營造一流的低空創新合作氛圍。構建蘇州低空經濟區域協同合作體系,加快與上海、浙江等周邊省市合作,重點聚焦低空資源配置、產業協同發展、應用創新合作等,推進區域協同一體化發展,釋放低空經濟規模效應,打造長三角低空經濟生態圈。(作者:張俊杰、王鐵錚、王春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