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海南低空旅游項目仍以觀光直升機為主,面臨體驗形式單一、運營成本高以及可持續性發展動力不足等挑戰。飛艇旅游相對于傳統的觀光直升機,其高載客量、低能耗及沉浸式體驗的獨特優勢,有望打破傳統旅游模式的局限,推出舒適度更高、可持續性更強的旅游產品。
一、飛艇旅游的特征和發展現狀
飛艇旅游作為一種以載人飛艇為載體的新型旅游方式,通過低空慢速飛行實現沉浸式觀光體驗,其核心特征包括:全景沉浸式體驗,飛行高度在100 米至3000 米之間,突破了傳統觀光視角的限制,使游客能夠俯瞰山巒疊翠、城市天際線等立體景觀,如重慶便利用飛艇打造了“上帝視角”的山城游覽模式;綠色低碳屬性,依賴氦氣懸浮與電力驅動,碳排放量僅為傳統飛機的5%至10%,部分型號(如太陽能飛艇)更通過機載太陽能板實現能源自給自足;多功能復合場景應用,除觀光外,還具備應急通信、科研監測(如冰川追蹤)等功能,部分超大型飛艇(如Airlander 10)甚至可用于跨大洋旅行。飛艇的商業應用前景廣闊,其復合場景已與城市交通、災害救援、影視拍攝、低空廣告、旅游觀光等多個領域深度融合,共同構建了“低空經濟”的新生態。飛艇旅游以“空中游輪”的顛覆性體驗,成為低空經濟的重要增長點,未來或重塑全球觀光產業格局。
二、海南發展飛艇旅游產業的優勢和前景
(一)市場優勢
海南2023 年和2024 年接待游客量均超過9000 萬人次,年均旅游總消費超2000 億元人民幣,其中高端消費群體占比提升。飛艇觀光(如4000 元級短途體驗)可填補高端旅游產品空白。海南全島海岸線長,所轄海域面積是全島陸地面積的數倍,擁有熱帶雨林、海岸、島嶼等獨特景觀,可通過飛艇實現“海陸空立體觀光”。飛艇與海南生態保護和低碳產業發展的目標高度契合,符合綠色旅游發展趨勢。現有游艇產業(年規模超100 億元)為飛艇旅游提供客源基礎與運營經驗,形成“水上+ 空中”協同效應。
(二)政策優勢
“零關稅”政策及《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支持高端旅游裝備進口與創新試驗,降低飛艇運營和維護成本。海南被納入國家低空經濟發展試點,為產業化提供政策保障。海南自貿港政策有利于開辟低空旅游國際航線,促進國際技術交流合作。
(三)發展前景
海南省《提振和擴大消費三年行動方案》明確提出,將發展低空消費,試點“低空+ 旅游”新模式,目標至2027 年吸引40 萬人次參與低空消費,預計帶動綜合消費達15 億元。飛艇作為低空觀光的特殊載體,在此戰略中將扮演重要角色。
飛艇旅游可以通過“低空+ 免稅購物”的場景聯動,創新消費體驗模式。例如,游客在飛艇觀光后即可獲得線上平臺購買免稅商品的優惠積分,推動即時消費轉化。海南定位為國際旅游消費中心,高凈值游客對獨特體驗的需求旺盛。飛艇觀光與游艇、免稅購物形成互補,吸引高端客群。隨著政策深化、技術成熟及產業鏈協同,飛艇將與游艇、郵輪等共同構建“海陸空立體旅游網絡”,推動海南成為國際低空經濟創新高地。

三、海南飛艇旅游制度創新的意義
飛艇旅游制度創新是指通過系統性政策調整、規則重構和機制設計,在傳統低空旅游管理框架下,對飛艇的運營準入、安全保障、業態融合等方面進行制度創新,促進飛艇旅游產業的發展。其核心旨在實現空域資源的市場化配置、服務標準的國際化對接,以及綠色技術的廣泛應用,從而推動飛艇旅游由單一觀光向“低空經濟+”多元化業態轉型。
海南飛艇旅游將是低空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新亮點,制度創新不僅能推動單一業態的發展,還可以通過系統性改革,如離島免稅政策、外商投資便利化等,為海南自貿港的產業升級、國際競爭力的提升和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海南可在目前三亞試點的“一站式”飛行服務系統的基礎上,補充飛艇旅游產業服務細則,并推廣至全省多地,實現海南全域范圍內飛艇旅游“一窗受理、信息共享”。簡化的空域申請與航行審批流程,將有效解決傳統低空飛行審批復雜、耗時長的難題,提高飛艇商業化運營效率。通過稅收優惠政策可吸引飛艇制造、維修、培訓等企業落戶,構建完整的產業鏈;可吸引國際飛艇運營商和游客,推動海南成為全球低空旅游樞紐。為飛艇旅游建立與國際接軌的安全、環保標準體系,可進一步提升海南在國際舞臺上的話語權。
飛艇作為低排放交通工具,可通過制度創新鼓勵氫能或電動飛艇研發,同時科學規劃飛行路線,減少對生態環境的干擾。飛艇旅游領域的制度突破(如空域管理改革)可像海南已有的制度集成創新成果(如知識產權“五合一”管理、禁塑體系等,已有10 項被國務院在全國推廣)一樣為其他地區提供可復制的經驗。海南飛艇旅游的制度創新不僅是單一業態的突破,更是海南自貿港通過系統性改革破解發展難題、構建開放型經濟的重要實踐。其意義在于:以制度集成釋放市場活力,以開放標準對接國際競爭,以安全保障推動可持續發展,最終為海南乃至全國低空經濟的蓬勃發展貢獻獨特的“海南方案”。(作者:張海濤、劉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