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船集團副總經理吳強談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10周年
“小平同志對中國船舶工業特別關心。他在第三次復出之后不久的1977年12月6日,即提出了‘中國的船舶要出口,要打進國際市場’的重大決策。在隨后的4年多時間內,他又先后11次談到了船舶工業的發展問題,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明確了船舶工業的發展方向和發展戰略,為船舶工業躋身世界經濟大舞臺指明了航向。為幫助船舶工業開拓國際市場,小平同志還親自接見香港船王包玉剛先生。30多年過去了,可以告慰小平同志的是,在中國造船人的不懈努力下,我國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第一造船大國!”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黨組成員、副總經理吳強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感慨萬分。
“今天,我們重溫小平同志關于船舶工業改革、開放、發展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就是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舉行的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10周年座談會上強調的那樣,學習他始終堅持實事求是的理論品質、不斷開拓創新的政治勇氣、高瞻遠矚的戰略思維,繼續沿著小平同志為船舶工業指明的方向,堅定信心,勇擔使命,繼續走國際化、市場化之路,全面深化改革,加強自主創新,推進全面轉型,大力調整結構,引領中國海洋裝備產業發展,努力把中國建設成為世界海洋裝備強國。”吳強表示。
接軌國際 勇闖市場
為中華民族走向海洋奠定裝備基礎
海洋強則中國強,海洋夢支撐中國夢。黨的十八大作出發展海洋經濟、建設海洋強國和強大國防的戰略部署后,“經略海洋,擁抱深藍”的夢想正在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樂章中的最強音符。
“中國最先走向海洋的是什么?是裝備!”吳強指出,在小平同志對船舶工業發展的重要指示精神指引下,船舶工業以出口為突破點,對接國際造船規范,在大力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設備的基礎上,全面消化吸收并加以再創新,使中國造船業在國際船市幾度沉浮的形勢下異軍突起,迅速成長為我國最具國際競爭力的產業之一。在經過二十多年持續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的豐厚積累之后,中國造船人又抓住2003年到2008年全球船市空前興旺的機遇,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成為世界第一造船大國。“這為中華民族今天走向海洋、經略海洋打下了物質基礎和裝備基礎。”
“船舶工業還是全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先鋒。”吳強介紹,1979年,小平同志最早提出了要組建造船公司的設想。根據小平同志的指示,在黨中央和國務院的直接關懷下,1982年5月,原六機部合并原交通部部分造修船企業,成立了我國第一個打破部門和地區界限、按行業實行聯合和改組的專業公司——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使其成為面向國際、國內市場的經濟實體,標志著我國船舶工業體制改革進入了一個新階段。“毫不夸張地講,原船舶總公司事實上支撐了整個中國船舶工業的發展。”吳強笑言道,“長城內外、大江南北,遍布原船舶總公司培養的人才。原船舶總公司的人才、技術和管理輸出,使得中國船舶工業呈現出百花齊放、百舸爭流的強大活力。”
“30多年來,船舶工業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小平同志的重要指示,貫徹改革開放的方針,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技術上與國際接軌,不僅推動了民船建造水平的提升,同時也促進了軍工科研生產,使我國軍船建造技術上了一個新臺階。”吳強指出,在軍船方面,中國船舶工業形成了水上、水下裝備一體化的研制體系,為人民海軍提供了包括核潛艇、常規潛艇、導彈驅逐艦、導彈護衛艦等高精尖裝備在內的大量先進艦艇,使人民海軍初具國際遠洋海軍雛形,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保護海洋領土安全、保護我國海上貿易通航安全提供了堅實的支撐;在民船方面,眾所周知,我國造船完工量按載重噸計已經連續4年位居世界第一,中國船舶工業為國內建造了數千萬噸各類民用船舶,支撐了國家的改革開放。
“在散貨船、油船、集裝箱船三大主力船型領域,我們現在不僅大,而且強,自主化配套可供給率已達80%以上,總體建造水平和質量不遜韓、日。”吳強指出,除三大主力船型外,中船集團在大型液化天然氣(LNG)船、“海洋石油981”號深水鉆井平臺、30萬噸浮式生產儲油船(FPSO)、大型集裝箱船、“雪龍”號科考船、“遠望”號測量船等高端船舶及海洋工程裝備領域也不斷取得新的突破。
厘清認識 堅定信心
中國在雙高船及海工領域更具競爭優勢
“中國船舶工業的發展,實際上是改革開放的產物,也是改革開放取得成功的一個顯著標志。”吳強指出,中國船舶工業在小平同志的重要指示精神指引下,從過去的一窮二白發展成為今天的世界第一造船大國,我們堅信經過努力今后也完全可以實現由大到強的目標。
吳強指出,船舶工業在國際范圍內的產業分工可以分為三大領域,即三大主力船型、雙高船和海工裝備、研發設計以及機電液控一體化的機電配套設備。然而,時下有一種比較普遍的論調認為,盡管中國在三大主力船型領域擁有毋庸置疑的國際競爭力,但要與造船發達國家在高技術、高附加值船舶和海工裝備領域展開競爭,則會失去自己的優勢。
“這是一種錯誤的認識!”吳強特別強調,“恰恰相反,基于雙高船及海工裝備與三大主力船型同屬總裝建造的范疇,雙高船及海工裝備單位價值所需工時相對更多的特點,雙高船及海工裝備既有高技術密集特性,同時更有高勞動力密集特性,因此我們在高端領域更具競爭優勢!”
吳強表示,和其他發展中國家比,中國的技術、資金和工業基礎比較雄厚,與造船發達國家比,中國勞動力成本相對便宜。“我們有先進國家與發展中國家難以同時具備的綜合優勢,特別是在進軍雙高船及海工裝備領域的過程中,中國船舶工業的傳統優勢不僅沒有被削弱,反而更加強化了!”
吳強以近年來海工裝備市場格局的變化為例進一步闡述了自己的觀點。他指出,海工裝備屬于典型的國際化集成總裝建造,中國船舶工業由于具有綜合比較優勢而在這一領域顯得后勁十足,發展勢頭迅猛。比如,在自升式鉆井平臺市場,2012年新加坡還占據70%的市場份額,但到了2013年,這一形勢就發生了逆轉,中國已經占據了約70%的市場份額,而新加坡則下降至約30%。“實踐告訴我們,雙高船及海工裝備的總裝建造絕對沒有想象的那么高不可攀。”
“基于以上理由,我堅信,到2020年,中國必將在雙高船和海工裝備市場超過韓國,從而在世界船舶工業范圍內成為總裝建造最強國!”吳強斬釘截鐵地說,在以三大主力船型為代表的通用型船舶領域,中國的市場份額已經穩居世界第一,而且還會繼續上升,這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使然,是不可阻擋的大趨勢;在雙高船和海工裝備領域,目前韓國暫居第一,但中國將很快迎頭趕上并實現超越。
“真正的‘硬骨頭’,則是在目前主要由歐美國家掌控的研發設計以及海工裝備所需的機電液控一體化的機電配套設備領域,當然,還包括豪華郵輪以及少量特種船舶的總裝建造。”吳強表示,“在這一領域的博弈競爭是相對較長期的、艱難的,走國際合作、并購品牌、培育自主知識產權之路會相對縮短趕超時間,只要措施綜合使用得當,在這一領域2030年前實現趕超歐美的目標是有可能的,屆時中國才能成為真正的世界造船強國!”
面向海洋 開創未來
引領中國海洋裝備產業繼續前行
船舶工業被喻為“面向海洋的裝備業”,是為開發海洋資源、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維護海洋權益提供關鍵裝備和核心技術的基礎性產業,是建設海洋強國的重要力量,同時也最能體現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和工業技術水平。
“中國正在實施海洋強國戰略,而經略海洋、宣示海權,離不開海洋裝備,這就為中國海洋裝備特別是高端海洋裝備產業提供了無限發展的空間。”吳強表示,中船集團是中央直接管理的特大型軍工企業集團,以“海軍裝備建設的中堅,全球航運事業的伙伴,海洋資源開發的支撐”為企業使命,肩負著為實現這一國家戰略提供重大技術裝備的重要職責,責任重大,使命光榮。“為此,我們必須繼承和發揚小平同志關于船舶工業改革、開放、發展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堅決貫徹、落實和執行中央的戰略部署和要求,以深化改革、自主創新為強大動力,以全面轉型、調整結構為主攻方向,由船舶建造向海洋防務裝備、海洋運輸裝備、海洋開發裝備、海洋科考裝備等四大類海洋裝備研發、設計、制造領域全面進軍,履行好保障國防建設和引領中國海洋裝備產業發展的責任與使命,努力成為中國與世界海洋裝備強國競爭的引領者,成為實施國家海洋戰略、保衛海上發展權益和維護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支撐力量。”
“近兩年來,中船集團不斷推進全面轉型發展戰略,實現了良好開局。我們探索創新商業模式,提出‘產融結合’發展戰略,成立了中國船舶(香港)航運租賃有限公司,推動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相結合,充分發揮其租賃杠桿作用和境內外平臺的資本聚集及放大作用,以及處于市場前沿,與航運業、金融業關系密切的優勢,及時為成員單位提供信息和服務,為實體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支撐。”吳強特別強調,“這是中船集團的有效探索!2013年,中船租賃累計下單金額超過170億元,2014年將實現下單金額230億元的目標。可以說,其在商業模式上的不斷創新和正向引領新造船市場價格走勢的能力得到了市場的檢驗,為中船集團全面轉型發展起到了有力的促進作用。”
“重溫小平同志關于船舶工業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要求我們進一步解放思想、激情進取,遵循市場規律,不斷激發活力、提高競爭力。”吳強指出,在三大主力船型、雙高船和海工裝備領域,中船集團必須對標國際先進,努力補足組織管理、勞動效率低等“短板”,不斷提升管理水平和生產效率,同時增強信息技術應用與創新能力,推動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的深度融合,以信息化推動船舶工業現代化;在研發設計以及高端機電液控一體化的機電配套設備領域,中船集團必須進一步加快科技產業化步伐,做好長遠規劃,按照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的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方向和路徑,通過擴大與外資、民間資本和金融資本等各類投資主體的合資合作,并購、重組、整合海外機電配套資產以及研發設計軟資產,以投資主體的多元化激活發展動力。
“當前,全球開發利用和保護海洋資源、攻克海洋開發高新技術難關的熱潮已經興起,中國周邊海域的爭端也風波不斷。在此形勢下,黨的十八大作出了發展海洋經濟、建設海洋強國和強大國防的戰略部署。可以說,千百年來,雖然中華民族生生不息,但由于對海洋的認識不足,百年來歷經深重災難,今天,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征途中已須臾離不開海洋,離不開海洋強國建設。”吳強最后指出,海洋夢已經自然地融入以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為指向的中國夢之中。“在此千載難逢的重要歷史關頭,我們要繼續以小平同志對船舶工業的重要指示精神為指引,把握世界脈搏,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奏響進軍海洋的號角,引領中國海洋裝備產業發展,努力把中國建設成為世界海洋裝備強國,用海洋夢托起中國夢。這是全體中華兒女,更是我們中國造船人責無旁貸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