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重慶市城鄉總體規劃(2007-2020年)2014年深化成果新聞發布會在市新聞發布中心舉行。重慶市規劃局局長曹光輝表示,此次通過對城鄉總體規劃的深化,進一步優化城鄉空間布局,建設生態文明,傳承歷史文脈,加快重慶轉型發展。
曹光輝介紹,規劃進一步明確了綜合發展目標,即建設具有強大“區域組織功能”的國家中心城市,在西部地區率先建成全面小康、城鄉統籌的直轄市,建成我國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基地、科技創新基地和內陸開放高地,構建功能完善的西南地區綜合交通樞紐和國際貿易大通道。
城鎮格局
構建“一區兩群”城鎮格局
曹光輝稱,總規深化延續原“一圈兩翼”的市域空間結構,落實了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構建 “一區兩群”城鎮發展格局,其中都市功能核心區、都市功能拓展區和城市發展新區,也就是原一圈范圍,確定為“大都市區”;“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確定為“渝東北城鎮群”,“渝東南生態保護發展區”確定為“渝東南城鎮群”。在城鎮體系方面,由原來形成1個特大城市、6個大城市、25個中等城市和小城市、495個左右小城鎮的城鎮體系,演化為1個市域中心城市、2個區域性中心城市、27個區縣城、500個左右小城鎮。
優化布局
都市區重點提升五大功能
曹光輝稱,從優化都市功能核心區、重點發展都市功能拓展的角度出發,重點提升了五大城市功能。發揮兩江新區、國家級開發區的引領作用,提升產業聚集功能;發展中央商務區,以及觀音橋等城市副中心、化龍橋等商務聚集區,構建以中央商務區為核心、多中心、多點串聯的金融商務服務功能;發展以沙坪壩學區、大學城等為主體的環中梁山創新集群提升科技創新功能;培育迎龍、雙福等區域性大市場,提升物流貿易功能;在渝中半島、悅來等地區構建依山傍水的特色文化交往空間,提升文化交往功能。
文化生態
保護生態劃定永久開敞空間
曹光輝介紹,總規深化增加了構建美麗山水城市的全新策略。充分利用重慶山水田園、森林綠化、歷史文脈、山城形態等特色資源,突出“生態之美”、彰顯“文化之美”、塑造“形態之美”,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其中,生態之美策略強調切實保護基本農田、森林、山、河、湖等生態空間,以及城市內部的大型山體、山脊線、水系等生態景觀資源,劃定永久性開敞空間,構建融入城市、多層次的游憩功能體系。文化之美策略強調傳承城市文脈,彰顯傳統風貌。形態之美策略強調城鎮空間組織與生態本底相協調,構建組群發展與點狀開發相結合、山水田園相間的城鎮布局。城市內部形成建筑與自然環境高度契合、山水環繞、顯山露水的空間形態布局。
我市首次確定7處歷史名院
曹光輝表示,首次提出了歷史文化名院保護概念,并確定了人民公園等7處歷史名院。
同時,創新性提出渝中半島古城門古城墻保護規劃;增加慈云寺—米市街—龍門浩市級歷史文化街區,將原有3個歷史文化街區增加為4個;增加十八梯歷史文化風貌區、李子壩歷史文化風貌區、山洞抗戰歷史文化風貌區等8個歷史文化風貌區,使歷史文化傳統風貌區增加到20個;首次提出歷史文化名院保護概念,并確定了人民公園、枇杷山公園等7處歷史名院。
交通建設
鐵路網“一環線”連通8區 建渝長鐵路通長沙
曹光輝稱,為強化西南綜合交通樞紐的定位,總規深化對全市綜合交通進行了全面優化。其中,民用機場規劃由“一大三小”變為“一大四小”,增加了武隆仙女山機場。
在鐵路方面,由“一樞紐十四干線四支線”結構變為“一樞紐一環線十四干線一支線”結構。其中,“一環線”為綦江—南川—涪陵—長壽—合川—銅梁—永川—江津—綦江的鐵路環線,由原規劃“四支線”優化而來,以加強對城市發展新區的交通帶動。同時,將新增往長沙方向干線渝長鐵路。
在高速公路方面,“三環十一射多聯線”網絡變為“三環十二射多聯線”網絡,新增“一射”為重慶—習水高速公路,同時新規劃合川—璧山—江津、安岳—潼南—合川、南充—潼南—大足—榮昌—瀘州等聯線高速公路。
白市驛井口建穿山隧道 黃桷坪建跨江大橋
曹光輝介紹,全市新規劃大都市區市郊鐵路系統,聯系利用遂渝鐵路、成渝鐵路、渝黔新線、渝利鐵路等鐵路線路開行市郊客運列車,遠期預留多條市郊鐵路走廊,無縫連接都市區城市軌道,建設大都市區內部通勤圈。
在都市區穿山隧道和跨江橋梁方面,規劃新增白市驛、井口隧道,黃桷坪大橋,提升中梁山、大學城隧道,增強都市區向城市發展新區的通行能力。
曹光輝表示,在能源及市政設施方面,將爭取國家政策使重慶成為國家重點能源保障地區;并在城市發展新區缺水地區新增一批重大水利設施和供排水設施,以保障城市發展新區發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