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伴隨著與北京聯合申辦2022年冬奧會的成功,河北張家口這座中國北方城市旋即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與此同時,國務院還正式批復同意此前擬定的《河北省張家口市可再生能源示范區發展規劃》,同意設立張家口可再生能源示范區,明確提出在張家口建立國際領先的“低碳奧運專區”,建成一批光熱發電項目,到2020年實現100萬千瓦光熱發電裝機,到2030年實現600萬千瓦光熱發電裝機。此舉也引發了包括中海陽在內的全國光熱企業的廣泛關注。
張家口市位于河北省西北部,總面積3.68萬平方公里,總人口453萬,是我國華北地區風能和太陽能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該示范區規劃范圍以張家口全境為核心區域,輻射京津冀及其他周邊地區。規劃期為2015-2030年,其中近期為2015-2020年,遠期為2021-2030年。該《規劃》提出的發展目標是,可再生能源消費量占終端能源消費總量比例2020年達到30%,2030年達到50%。
其中,值得光熱發電行業關注的是,該《規劃》對太陽能光熱發電也給予了較高的發展規劃目標,提出到2020年在該地區實現100萬千瓦光熱發電裝機,到2030年實現600萬千瓦光熱發電裝機。規劃明確,要充分發揮壩上地區面積廣袤、太陽能資源富集優勢,利用荒山、荒坡推進一批大型地面電站建設。在壩上地區重點發展大功率太陽能光熱發電,重點推進一批光熱發電示范項目建設。
中海陽相關負責人認為,對光熱發電企業來說,該規劃的發布以及近期國家能源局領導實地考察青海等光熱電站項目并發表重要講話,都將對光熱發電行業產生積極利好;更重要的是,張家口示范區的建設有利于整合各方資源,加速推進產業的整合和融合。從目前我國的實際情況看,無論是在光熱電站的投融資、設備制造、系統集成,還是在技術保障和電站運營等方面,都已具備了融合的基礎和前提,也只有把各種資源融合好、整合好,才有可能最終做大做強。
據了解,一直致力于推動光熱產業融合的中海陽自2011年進行產業布局至今,中海陽已在成都雙流建成占地240畝的太陽能聚光熱發電反射鏡生產基地,擁有亞洲唯一一條柔性太陽能聚光熱發電反射鏡自動化生產線,產品性能已達到國際先進技術水平,是中國首家一次性通過德國宇航局(DLR)和西班牙CSPS認證的太陽能公司。作為太陽能光熱電站系統集成商,中海陽在鏡場產品海內外銷售的同時,參與國家級863太陽能槽式集熱發電技術研究與示范項目、天津大學“聚焦太陽能分布式復合供能系統研究與示范項目等。為推動產業融合,中海陽還有相關協會共同探討光熱電站建設眾籌模式等。
事實上,該示范區規劃也的確有推動產業融合的考慮。其中在政策支持層面,規劃明確提出要研究制定針對性的財政支持政策,積極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引導社會資金進入關鍵技術研發及產業化、技術標準制定、技術推廣應用、區域配電網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構建政府引導、社會資本廣泛參與、市場化運作的可再生能源開發應用新體制。對中海陽等企業來說,這顯然是樂觀其成的。
更重要的是,該示范區規劃還要試點光熱發電和儲能價格,逐步形成光熱發電和儲能價格體系,制定可再生能源電力存儲及應用的優惠電價政策。而且,除了該示范區規劃中提到了光熱電價政策之外,近期國家能源局副局長劉琦也特別強調,要加快與價格司的溝通,盡快出臺光熱電價方案。其實,中海陽等企業負責人此前也多次呼吁國家盡快出臺光熱電價問題,這些都可以理解為國家已對此進行了積極回應,使整個光熱業界的信心被大大提振,并對未來充滿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