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陸境內有141座水庫,堪稱“百庫之市”。
1992年,安陸在百花水庫成功探索“投肥養魚”經驗,在全國一炮打響。隨后該市水庫、塘堰紛紛被承包,立體開發如火如荼。然而,多數養殖戶將畜禽糞便直排水庫,水質污染逐年加劇。
去年10月起,安陸決定鐵腕整治畜禽業污染,禁止再向水庫投肥投糞養殖。
從探索“投肥養魚”到回歸“人放天養”,這堂生態課,足足上了23年。
“百花經驗”演化為粗放的生態養殖
在紙頁已泛黃的《中國水產》1993年第10期雜志上,記者找到一篇題為《提高漁場經濟效益的探索》的論文:“1992年,在湖北省安陸市百花漁場進行了提高經濟效益的綜合開發試驗,取得了顯著效益。”此文的刊發,讓全國水產界知道“百花”這個名字。
百花漁場,即距安陸城區4公里的百花水庫。1986年到1991年,每年鮮魚產量不足1萬公斤,累計虧損29.5萬元。
1992年,百花漁場開展試驗,向水庫投放氮肥、磷肥等,以促進魚類喜食的浮游植物生長,收到奇效:當年起捕成魚6萬公斤,比頭一年凈增5.9倍!“高峰時,達到畝產一噸魚!”安陸市水產局副局長舒興原回憶,百花水庫的經驗漸漸演化為生態立體養殖“百花模式”——“水中魚分層、岸邊養畜禽、地面種加沼、空中掛果林”。到2007年,生態立體養殖面積已占全市養殖水面的52%。
然而,人們漸漸發現,一庫庫清水不再清澈,變成臭味難聞。“配套養殖企業將糞便直排水庫,未配套養殖場的水庫則人為投糞、投肥。”市環保局副局長鄔木明說。
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全市141座水庫中有126座被污染,其中68座嚴重污染;全市491家規模以上畜禽養殖場,直排或僅簡單處理后排放的占82%。
鐵腕治污,水庫回歸“人放天養”
8月4日,記者來到王義貞鎮觀音沖水庫。去年此時,這兒幾成一湖污水,如今水清亮了不少。“山上的養雞場已搬走,現在只剩下一家未到期的養魚戶,沒有再投肥投糞了。”鎮水管站負責人簡章文很欣慰。
去年10月,安陸市出臺整治方案,決定用兩年時間,將現有畜禽養殖場和所有水庫、大型塘堰、河流養殖污染整治達標。承包期滿的水庫一律不再延包,逐步收回水庫經營權,并在水庫旁劃定禁養區,使水庫回歸“人放天養”。
安陸市委書記汪堯中說,投肥養魚以及綜合配套養殖,確實與多年前的社會生產力發展相適應。但經過20多年實踐,這種粗放的“生態養殖”后遺癥漸漸凸顯,治理刻不容緩。
封閉現有養殖場排污口,嚴禁向水庫、大型塘堰、河流投肥、投糞養殖;對禁養區內大型畜禽養殖場逐步依法取締,對限養區、規劃養殖區的養殖場開展排污整治,完善環評手續;市環保局定期檢測水庫水質,在水庫周邊安裝攝像頭,24小時監控,并發動群眾舉報。
上月,該市又出臺獎補辦法,拿出1600萬元用于養殖業污染綜合整治和循環利用。
截至上月底,全市24家大型養殖場已有19家完成治理任務,完成中小型養殖場積污池、化糞池改造61家,收回12座水庫經營權,63座水庫實現禁止投肥投糞養殖。
一條全新的生態循環鏈
禁止向水庫直排后,畜禽糞便去哪兒了呢?記者走訪調查。
在王義貞鎮朱橋村,一座2300立方米的積污池已于5月啟用。全鎮23家養雞場的糞便,全部用專業吸污車運至這里,干濕分離后,干糞直接還田,污水經發酵,轉化為無公害有機肥料,供給長生堂公司的油用牡丹基地。
“就是沖著這雞糞來的。”基地負責人嚴五星解釋,油用牡丹用于保健食品,只能施有機肥。“去年種下的1000畝油用牡丹剛好可消化,每年能節約150噸肥料。我們新規劃的2000畝基地,雞糞還不夠用呢。”
像王義貞鎮一樣,目前安陸各鄉鎮在建設大型積污池,實現養殖業態與種植業態新的生態循環。趙棚鎮利用團山林木基地,綜合利用全鎮養殖業糞便;棠棣鎮組建了2支沼液服務隊,與裕豐公司配套。
整治行動還倒逼一批大型養殖場動腦“內循環”。
在孛畈鎮的神州畜牧公司,一條條黑色的PE輸送管道如電線般架在半空。它們從萬頭豬場引出,向千畝生態農業園延伸。
公司董事長黃曉燕介紹,豬舍的糞尿,在集污池攪拌后,進入1000立方米厭氧發酵罐發酵滅菌除臭,轉化成有機肥——沼液,再由管道輸送到生態農業園區內。
王義貞鎮的強順養殖公司新建600立方米沼氣池,將沼液用高壓泵送往山上的銀杏基地,全部還林處理。接官鄉的環宇養殖公司投資80余萬元建設污水處理站,實現達標排放。
趟出全新的
生態循環鏈后,水庫恢復清亮,魚兒身價更高。市水產局介紹,孛畈鎮的欣華禽業改用“人放天養”模式后,市場價每斤不到6元的花鰱賣到9元,還供不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