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子商務已經成為中國經濟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其發展重心也在從城市逐漸向農村滲透。在昆明不少鄉鎮,足不出村完成下單、付款、取貨等已成為現實,下行通道暢通。但相對于工業品下鄉,農產品進城的上行通道顯得堵塞。
農村發展電商,既要解決農民買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要讓農產品搭上電商的快車,上到城市千家萬戶的餐桌。這可以讓城市居民享受到優質的農產品,也能從根本上解決農產品賣難的困境,助力高原特色農業發展,促進農民脫貧致富。
從宜良、祿勸等地的農村電商現狀不難看出,由于條件限制,這一新鮮事物先天發育不足,兩條腿一長一短。這兩個地方的現狀,也是昆明、云南農村電商的縮影。
電商進村,大家說得最多的是“打通最后一公里”。這確實是最難啃的硬骨頭,各種難題都在“最后一公里”疊加,難度很大,但也有破解之道。
云嶺大地農產品要“借網”走四方,首先從地里做起,嚴格按照農產品的“三品一標”(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要求,生產放心產品,借助標準化、規模化,創造出響亮品牌,贏得消費者信賴,上線才可能受到認可。
酒香也怕巷子深。云南的農產品養在深山無人識,上了網也不一定受待見。這是營銷的策略,吃了沒故事的虧。“云南香格里拉,被雪山環保的原始森林,雨季里空氣陰涼。在這片松樹和櫟樹混交林中,單珍卓瑪正在和媽媽尋找精靈般的食物——珍貴的食用菌松茸。”這是《舌尖上的中國》所呈現的開篇美味。節目播出,網上的搜索量和購買量直線攀升。業內人士指出,云南農產品上線“觸網”面臨的問題和制約因素固然很多,但關鍵并不在渠道,而在營銷,不僅是包裝、設計,更重要的是要有故事的附加值。比如宣威火腿做得也不錯,得益于這些年來對火腿背后的故事的挖掘,讓火腿“文藝”起來,吃起來增添了文化味,物超所值。
當前,我國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已進入快速發展的新階段。中央和地方相繼出臺政策,重點強調了對村莊電商展開的基礎設施支持,提出完善跨區域農產品冷鏈物流系統,加速完善縣村物流系統,還有電商人才培訓、資金扶持等,以推進村莊電商展開中線上與線下的交融,促進農產品進城與工業品下鄉的雙向流轉。這些措施,需要各有關職能部門去逐一落實,落地生根,開花結果,讓藍圖早日變為現實,惠及廣大農村。
打通電商進村“最后一公里”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各方提高認識,形成合力,把這項富民工程做好、做大,促進城鄉一體化協調發展,讓廣大農民有更多獲得感,共享發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