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富通集團泰國工廠的生產車間里,品質管理部部長羅曉平幾乎全天都在現場跟蹤生產情況。忙碌的背后是“富通”自2012年進軍泰國市場以來,迅速成長為東盟地區最大的現代化光纜工廠。
泰中羅勇工業園,這座被稱作泰國“工業唐人街”的園區匯聚了眾多優秀的企業,也為中國制造業輻射泰國本土市場,乃至東南亞市場提供一個集聚平臺。
位于泰國東部海岸的泰中羅勇工業園,是由浙江民企華立集團與泰國安美德集團合作開發的面向中國投資者的現代化工業區,同時也是中國商務部批準的首批境外經濟貿易合作區,集聚了汽配、機械、家電等行業的一批中國企業。
許多中國企業“走出去”,在開放中成長。日前,在北京召開的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座談會上,華立集團董事局主席汪力成作為唯一的民企代表登臺發聲,把自己十幾年來建設泰中羅勇工業園和根植海外市場的經驗與大家分享。
汪力成至今記得當年“走出去”的艱辛。2000年,在曼谷遠郊1000多平方米的破舊廠房內,不到200個員工在車間忙著轉動元件的組裝,這就是國內第一家 “走出去”的電表廠,也是華立集團第一次“海外之旅”。這段艱難的經歷,讓他意識到,“走出去”需要有合適的平臺,一個搭建中國企業海外集聚區的念頭也就此產生。
2005年,華立與泰方企業合作建起了12平方公里的現代工業園——泰中羅勇工業園。
如今的羅勇工業園已是國內企業拓展泰國市場的樂土。“泰中羅勇工業園區的成功運營,為浙商開拓國際化之路提供了樣本。”華立集團派駐泰國的總經理徐根羅扎根羅勇十多年,見證了園區為當地和國內經濟帶來的變化。
“傳統的觀念認為投資境外工業園是國內資產的流失,不利于出口,而結果卻恰恰相反。”徐根羅介紹說,境外對招投標進行限制難以避免,因此,在境外設園相當于是給“走出去”的國內企業保駕護航,促進產品和設備的出口。
在羅勇工業園,法律政策咨詢、員工培訓等一整套本地化服務,讓企業入駐后迅速融入當地。泰國政府的一些優惠政策甚至也可以從羅勇工業園獲得。力帆集團副總裁楊波告訴記者,入駐園區不僅能享受專業的服務,還能享受所得稅“八免五減半”、還免繳進口機器關稅、進口原材料免繳關稅等優惠。
變更了產地,銷售會有什么變化?在國際合作中常見的產業互補效應,讓一些國內企業感受頗深。一些產業在國內的產能不斷擴張,在當地卻可能尚在起步階段。光纜產業就是其中之一。“在國內,光纜產能增長迅速,行業競爭壓力大,但在泰國卻屬于稀缺資源。”富通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建沂介紹,由于巨大的市場需求和泰國當地的政策支持,光纜產業在泰國有著優越的生存環境。在國內光伏電力電纜、超導技術應用等領域處于領先水平的浙江富通、江蘇中利入駐園區后,不僅拓展了我國光纜產業發展的新空間,還填補了泰國光纜技術的空白,實現了中泰雙方的互利共贏,成為中泰兩國國際產能合作的典型案例。
目前,工業園已有80家中資企業入駐,總投資超過20億美元,涉及汽摩整車及零配件、機械電子、通訊、光伏等行業,其中不乏中策橡膠、盾安集團這樣的產業龍頭企業。2015年入園企業實現銷售額24億美元,累計已實現銷售額65億美元,向當地政府累計繳納稅收已超過8000萬美元,解決了當地2萬人的就業問題。
泰中羅勇工業園的成功也堅定了華立布局境外園區的步伐。汪力成說,接下來,華立集團將加快墨西哥中國工業園的建設進程,讓境外中國工業園成為世界重新認識中國的“工業唐人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