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米科技的總經理李加兵告訴筆者,今年360推出的兒童智能手表,一個多月銷量就達三十多萬只。在他看來,360之所以市場開發成功,就是其產品真正切到了用戶的“痛點”。
痛點營銷是現在互聯網界非常熱的一個營銷術語。消費者在體驗產品或服務過程中原本的期望沒有得到滿足而造成心理落差或不滿,這種不滿最終在消費者心智模式中形成負面情緒爆發,讓消費者感覺到痛。而痛點營銷就是要徹底地去除消費者的“痛點”并讓消費者對新產品形成依賴。
李加兵所說的找準“痛點”,實際上就是可穿戴產品要找準用戶的真正需求,從而成為用戶的必需品。在他看來,在眼下的可穿戴市場,價格戰似乎已有所局部表現。這并不是一個好的信號。
拋開單純的產品營銷,實際上,產業的發展,同樣需要找準“痛點”。
采訪中,深圳可穿戴企業向記者分析,深圳之所以搶先形成可穿戴設備產業的“小時代”優勢,得益于四方面的因素:首先,深圳在全國乃至于全球是一個科技應用型城市,其創新力很強,因此對智能穿戴這種新興行業,嘗試投入會更快。其次,深圳的電子行業非常發達,比如世界上新出某款智能穿戴產品芯片,那么其源頭企業的推廣目標,首先會繞不開深圳,這樣深圳往往會占居先機。其三是深圳在發展智能穿戴產品方面,有較為完整的產業鏈,上下游產品配套較很多城市會更好。其四是政府引導得力,在國內率先出臺了產業規劃和政策,并且執行速度很快,執行力度也很強,這對于深圳可穿戴產業是一個巨大的助推。
在發揮優勢的同時,找準“痛點”的切入辦法,深圳的可穿戴設備產業才能走得更快、更遠。那么,這些“痛點”都在哪里?
2014年11月18日在深圳召開的2014可穿戴設備產業鏈發展論壇上,工業和信息化部軟件服務業司巡視員李穎指出,在我國,可穿戴設備還處于市場培育階段,存在交互不方便、電池續航能力差、產品便攜性不好等問題,仍需在技術和產品設計上進一步提升。她特別強調,在可穿戴設備中,軟件應用是核心。這一塊,任何企業都要加強。
深圳市微納集成電路與系統應用研究院院長張國新在接受采訪時說,在可穿戴領域,他們在給深圳市產業報告的建議里面把標準做了分析,他說:“我覺得標準是首先要考慮的事情。”
李加兵告訴記者,對于生產企業來說,發展可穿戴產品,目前首先遇到的是人才問題。因為這是個新興產業,綜合型專業人才目前缺乏,而企業急需。另外一個問題就是缺乏行業交流。他說,目前他們在同行內部自發的組織了一些圈子,相互會有一些信息傳遞。但整體上看,在深圳,這個產業還沒有較大的行業組織,比如行業協會、聯盟等。
另外,當前深圳的可穿戴設備生產企業80%為中小微型企業,由于投入不足,導致產品同質化嚴重。張國新曾指出,據不完全調查顯示,深圳從事智能手表、智能手環研發的企業就有300家以上,而備受消費者喜愛的智能眼鏡、智能頭盔等產品卻并不多見。同質化嚴重將導致品牌力度不強,甚至出現山寨品頻出的現象,而這種現象,將是惡性價格戰打響的重要根源。
或許,找準“痛點”并順利解決這些“痛點”,更利于深圳可穿戴設備產業迎接“大時代”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