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被稱為“三大坨”之一的紅薯,如今成為貧困山區特色效益農業的重點項目之一。7月5日,記者從市甘薯產后貯藏加工營銷研討會上了解到,通過不斷延長產業鏈、開發保健功能等,去年重慶市紅薯產值已達到80億元。
據介紹,去年全市紅薯種植面積達到560萬畝,約占全市糧食種植面積的15%左右;產量1700萬噸,僅次于水稻、玉米。
“過去,重慶的紅薯主要是作為糧食及飼料作物,與玉米、馬鈴薯一起被稱為‘三大坨’,價格并不高。”市農委總農藝師劉保國說,近年來,隨著我市現代農業的不斷發展,紅薯的增收功能不斷提升。
從2010年以來,我市的紅薯產業以市場為導向,優化區域布局,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在渝西地區開發薯類防癌、抗衰老等保健功能,大量發展紫薯、專用烤薯;渝東南地區則進行粉絲、粉條加工,產品暢銷東南亞、歐洲;渝東北引進企業研發紅薯的加工技術,紅薯被制成受歡迎的薯條、薯片等。
目前,我市普通紅薯的均價達到每公斤0.8元以上,而紫薯、烤薯等專用薯每公斤價格則超過2元,成為貧困山區農民增收致富的“金元寶”。據了解,僅以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為例,去年紅薯種植面積達到30萬畝,加工產值達到35億元,為農民戶均增收3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