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航空創新創業大會暨中國航空國際合作與投融資大會在北京舉行。在國家連續發布《促進通用航空業發展的指導意見》《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等利好政策之后,航空產業正在迎來歷史性發展機遇。尤其今年5月份,國務院發文指出,到2020年,通用航空業經濟規模將超過1萬億元。目前,這一大蛋糕吸引了各路資本的目光,此次大會上,不僅新能源飛機概念逐漸在航空業發酵,水陸兩棲飛機也受到了越來越多的資本關注……
萬億量級航空業大蛋糕“市場的需求帶動了航空產業鏈的投資,社會資本的進入也日趨活躍,成為中國經濟結構轉型的重要支撐。”商務部投資促進實務局副局長易旸在中國航空創新創業大會暨中國航空國際合作與投融資大會如此表示。
“全球航空產業產值為5300億美元,但中國僅占7.3%,且處于在航空工業按產值第二梯隊末尾,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中國航空學會常務理事張聚恩看到了“硬幣的另一面”。
今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促進通用航空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通用航空器達到5000架以上,年飛行量200萬小時以上,培育一批具有市場競爭力的通用航空企業。通用航空器研發制造水平和自主化率有較大提升,國產通用航空器在通用航空機隊中的比例明顯提高。通用航空業經濟規模超過1萬億元,初步形成安全、有序、協調的發展格局。
與此同時,資本市場炙手可熱的新能源概念也在航空業逐步發酵。沈陽航空航天大學校長楊鳳田認為,新能源飛機是實現綠色航空未來的一劑“良藥”。
張聚恩表示,由于儲能技術是一個世界難題,隨著傳統能源的稀缺,業界也開始尋求飛機的新能源,但新能源飛機的市場仍有限,目前并不存在替代主流產品的可能。
民企逐鹿航空市場
在張聚恩看來,面對國內市場龐大、具有持久、全面而旺盛的需求,中國航空產業依然大有可為。“全球航空產業產值為5300億美元,但中國僅占7.3%,且處于航空工業按產值第二梯隊的末尾。”
數據顯示,雖然2015年世界經濟增速放緩,但民航主要運輸指標卻呈現出“暖意”:民航運輸總流轉量同比增長13.8%,機場業務量增長10%,通用航空相關飛行小時數同比增長15.5%,新增同行企業達到281家。
這些數據顯然是航空發展的有效例證。對此,易旸認為,市場的需求帶動了航空產業鏈的投資,社會資本的進入也日趨活躍,成為中國經濟結構轉型的重要支撐。
“目前,我國已開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以發展大飛機、航空發動機、機載設備、綜合航電和專業無人機為代表的高精尖技術,將推動中國制造業向產業鏈高端攀升。航空產業將成為中國制造轉型升級的重要行業和領域。”中國民營經濟研究會會長莊聰生表示。
在莊聰生看來,民營企業的表現十分搶眼,不論是在航空產業的布局,還是在航空全產業鏈的運行,都有不同程度的參與。
“航空產業一旦打破行業壁壘,民營企業無疑是中國航空產業發展的主力軍;低空領域一旦全面開放,民營企業將會成為通用航空產業的主力軍。”談起民營資本,莊聰生信心十足。
易旸認為,我國航空經濟現階段的發展面臨空域資源使用有限、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產業鏈發育不完善、人才短缺等瓶頸,而創新思路是挖掘產業發展的增長點和突破口。
航空制造產業作為高端制造業的龍頭,具有高回報高附加值的特點。對此,張聚恩表示,航空制造產業群的發展不能完全寄希望于國家產業政策的傾斜,發展的根本是相信企業家、投資家的戰略預判和決斷。
新能源飛機仍需等風來“無人機為主、有人機為輔的產業是未來航空發展的主要趨勢。”易瓦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趙國成認為,目前中國民用無人機應用領域日益廣泛,有600家左右,其中45%是行業應用與服務型企業、40%是制造型企業、15%是科研院所。
艾瑞行業咨詢發展報告數據也是無人機發展規模的有效例證:2025年,國內小型民用無人機市場規模將達到750億元。
而在2015年5月,無人機被納入航空航天裝備重點方向,近期國務院也明確了要推進無人機產業的快速發展。
在趙國成看來,我國無人機產業發展呈現出井噴的態勢,消費級無人機市場和工業級無人機市場空間增長迅速,中國民用航空局近期也出臺了輕小型無人機運行管理規定,并批準了U-Cloud系統對無人機進行有序的監管。
對于民間資本而言,無人機代表了當下行業熱點,而新能源飛機則是未來布局的重要方向之一。
沈陽航空航天大學校長楊鳳田認為,目前相關國家正在積極制定綠色航空節能減排戰略,但很難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新能源飛機(電動飛機)才是真正綠色航空的未來。“國內的技術實力跟其他國家比還有差距,但這也是"彎道超車"的一次機會。”
張聚恩表示,除了環境方面的影響,不可再生能源的缺乏是發展新能源飛機的另一契機。“新能源飛機未來的主要運用方向是綠色航空,目前不存在替代主流產品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