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智能家居概念的火熱,各大家電巨頭紛紛發力智能家居版塊以期占領一席之地,據顯示,2015年我國智能家居市場整體規模將達1240億元,到2020年這一數字將上升至3500億元,市場前景甚好引發眾多資本競相追逐,但事實上,智能家居概念自落地至今市場表現并不樂觀。
在今年的國際消費電子產品展會(CES)上,智能家居與虛擬現實產品成為展會主角,各大商家紛紛推出智能家居產品,如微軟、高通、索尼等商家,利用更多的場地展示智能家居新品。其中,一款智能洗衣機在眾多智能設備中脫穎而出,此外,蘋果的HomeKit,谷歌的Brillo和Weave、三星的SmartThings等技術也都在競爭中。
在很多人看來,手機替代遙控器通過手機APP去控制,讓家庭更場景、便捷化,這就已經非常智能了,很明顯通過此次CES上展現的技術來看,今年的智能家居設備除了單一的控制,還能實現自動識別。
現今,智能家居產品已經進入家庭生活當中了,如智能手機、智能冰箱、智能機器人等等,甚至在今年AWE2016上海展會上,服務、頭盔等等智能化產品及展會上遍地開花智能家居館等等,將大眾對于智能家居遲鈍的神經再次徹底喚醒,引發業內外人士一片高呼,但是,真的如我們想象的那樣足夠智能化嗎?答案非也。
為什么?不妨拿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就拿智能手環來說吧。智能手環雖然能夠支持睡眠監測,但是并不能作出睡眠的質量報告,這種智能只是初級階段的智能,并沒能實現智能手環核心技術的突破,可能用一段時間智能手環就被束之高閣了,這就造成了偽智能的局面。
智能家居遇到的真正瓶頸通俗一點來講主要包括以下幾點:實用性不強,價格過于高昂,技術專業,使用不穩定,智能家居行業缺乏統一標準及智能家居聯網窺探用戶隱私等。
除了技術上的限制,智能家居的發展從互聯網到物聯網還有一些發展瓶頸沒有突破。
首先,是用戶需求還沒有爆發。目前來說,只有少數的人在應用智能家居設備,而且只是特定的一些人,當愛好或者玩具來試用,因為這些設備通常價格不菲,而且在安裝方面也比較困難,在還沒有很成熟的技術下,用戶體驗也比較差,最重要的是,對用戶來說也沒有到非用不可的地步,也就是說需求不大,而且這類應用和用戶隱私安全有著一定關系,一旦被黑客攻擊,是非常危險的。
其次,是缺乏相應的行業標準。目前設備之間的標準和利益都是人為建立的,智能家居設備需要有一致的標準和協議,然后將各自的數據融合在一起。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智能家居設備應該能與其他設備之間實現自動對接,并能讀懂數據,將這些數據自動分享,且讓用戶很自然的去接受它。縱索科技負責人王總表示。
再次,是商業模式不清晰。目前為止,智能家居的賣點是很多企業所疑慮的,包括硬件設備、平臺、云服務、數據等,一些企業對這些商業模式并不了解,甚至是學別人用了一些不適合自己的模式,其實現在并沒有一套清晰的商業模式能匹配各種不同的智能家居設備,目前智能平臺的大數據還只是停留在表面,沒有實實在在的數據分析,所以現在通過它實現來盈利的話還不太好說。
如果實在理解不了,可以放眼國外的智能產品來瞧一瞧,如WeeLight起夜燈,不用下載APP,替之以智能感應和動作捕捉功能,下床就亮燈,上床則燈滅,不需要任何操作動作;開燈以后燈太亮刺眼,就把燈藏起來,隱藏在床沿,即便燈條亮起,也不會有光線直接射入眼睛,燈光以2700K的柔和色溫,照亮地面部分;起夜后入睡困難,于是調光時過濾了led燈中的藍紫光,過濾藍紫光之后,可以促進褪黑素的分泌,幫助使用者更好入眠。
從以上實例不難看出,智能家居不能遲遲落地或許是曲解了智能家居本質的含義,廠商應該生產簡單操作及微智能的產品來解決實際智能生活中的真正存在的問題,讓智能生活越來越便捷簡單,智能體驗越來越舒適健康。總而言之,未來十年是泛智能化的時代,萬物智能互聯。智能化將進入加速擴散階段,消費者在更多、更細分的場景下被激發出智能化的應用需求,芯片、通信、材料、傳感甚至生物技術將不斷進步,萬物互聯互通和智能化潮流已不可逆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