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是一種全新的思維模式。我們曾經強調對事物的擁有和控制,現在以互聯網發展為契機,思維改變為“我們”共同使用,整個社會資源得到了更好的利用。這還僅僅是個開始,未來隨著大數據的發展,隨著信息越來越靈活便利地生產、傳輸和處理,共享經濟會更加深入滲透到各個角落,繼而帶來企業組織形式、社區居民關系等深刻的變化。
是閑散資產、碎片時間和互聯網技術聚合下結出的美麗果實。正是互聯網的飛速發展,極大提高了信息的流通效率、改變了供給方與需求方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現象,使得個體對于個體的資源提供成為可能。因此,共享經濟是互聯網時代的直接產物,也是互聯網所代表的開放、連接、共享精神的完美體現。
我有一個蘋果,我給了你,我就沒有蘋果了。但我有一個好的想法或者有價值的信息,我給了你,我仍然還有這個想法,還有這條信息。
當文明進步翻篇到信息時代,比特世界興起。互聯網誕生于1969年,如今快要半個世紀過去了,全球已經有一半人口浩浩蕩蕩遷徙進比特世界,這也給我們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今天,對我們而言,越來越有價值的不是嘴里啃的面包、身上裹著的衣服,而是信息。信息的一大特性是:不會因為分享而減少,卻可能因為分享而增多。
比特世界的這種氣質,又返回來悄然改變原子世界。
共享經濟:互聯網下的美麗果實
2009年,優步在美國成立,之后滴滴快的等打車軟件在中國火熱起來,共享經濟悄然在中國興起,時至今日已經蔚為大觀,連前些時候的IT領袖峰會都以“共享經濟”為主題了。從“滴滴”到“在行”,從“途家”到“回家吃飯”,中國確實趕上了移動互聯網的風口,實現了共享經濟的大躍進式發展。
人手一部手機,就意味著人手一個服務終端,每個人都可以通過移動平臺發布需求,也同時提供產品或服務。可以說,共享經濟在原有的產業之外,創造出全新的細分市場,也挖掘出大量就業機會。在這樣一個經濟轉型的陣痛期,共享經濟成為一個搶盡風頭的亮點。
現在有種說法,把新經濟叫做“從原子到比特”,傳統的物質生產已經逐漸讓位于信息的生產,產能過剩的“原子”被“比特”帶來的共享經濟所利用。信息的可復制性和開放性讓分享的邊界無限開放,共享經濟把“原子”的價值通過“比特”放大了,讓它被更多人所分享。
共享經濟是閑散資產、碎片時間和互聯網技術聚合下結出的美麗果實。個人的私家車每年的利用價值也許只有其價格所值的三分之二,在個人擁有零散時間的前提下,通過做專車司機就可以把另外三分之一的價值變現。同樣的,個人閑置的房間、工作時間甚至金錢,都可以通過讓渡或分享使用權而獲得更充分的價值實現。當然,保證這些閑置資源對接上正好需要這些資源的人群的,是如今已經無孔不入的互聯網技術,尤其是飛速滲透我們生活的技術。
正是互聯網的飛速發展,極大提高了信息的流通效率、改變了供給方與需求方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現象,使得個體對于個體的資源提供成為可能。試想如果專車司機無法通過手機APP實時獲知周圍的用車需求,他相對于滿街轉悠的出租車師傅有何優勢?如果背包客無法通過網絡查看各種食宿提供者的個人信息和房間情況,他勢必還是選擇更有品質保證的酒店住宿。因此,共享經濟是互聯網時代的直接產物,也是互聯網所代表的開放、連接、共享精神的完美體現。
正是互聯網讓每個人成為一個信息節點,以極大的透明度和傳輸效率將節點連接起來,才讓每個人得以成為一個獨立經濟單位。這在互聯網之前的社會是無法想象的,因為個人之間的信息傳輸被時空阻隔,沒人知道自己的商品和服務何時被需要,個人間的直接交易成本極高,于是便有了企業化交易方式的誕生。當個人間的供需信息實時聯通,個人間的直接交易成本極大降低,個體作為經濟單位便成為可能。
出租車可能在路上游蕩而空車耗油,而專車司機卻在有需求的情況下才上路接客;酒店可能在旅游淡季產生大量空置而維護費用不減,而個人房間卻可以讓空置時的維護成本被額外收入的租金覆蓋。顯然,共享經濟的一大優勢在于成本。供應者不需要維持企業形態所需的人力成本及運營成本,而消費者也同樣降低了享受產品和服務的苛刻要求,于是一種低成本和分散式的市場經濟成為可能。
知識本身更可以成為分享的資源。各種職場達人的有償咨詢平臺,實際上也是對接了職業人士的碎片時間和知識需求者的零碎疑問。簡而言之,所有個人資產和專業能力都可以成為個人的生產資料,每個人的正職工作成了每日工作中的一種,你可以朝九晚五做一個會計,下班后做一名專車司機,回家后做一名職場生涯顧問。這也是對于個人的一種解放,個人不再被日復一日的工作捆綁,從而有可能擺脫大工業時代遺留的生產組織形式對于人的異化,使得經濟更多成為“自由人”的自由聯結。尤其對于個性張揚的90后、00后而言,共享經濟更可能成為他們的主要生活方式。老一輩對于“穩定工作”的信仰,已經被共享經濟所帶來的“U盤化生存”所替代。傳統的工作不再是社會人的必備品,而降為生活方式中的一種。在未來物質極大豐富的社會中,由于個人或多或少都擁有一定的有形和無形資產,他們可以通過共享經濟維持收入,不再束縛于單一工作,擁有更多的自由時間,我們可以充滿信心地預期一個文藝創作和科技創新大爆炸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