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開放以來,長江流域各省市積極推進城鎮化進程,目前已經形成了長江三角洲、長江中游和川渝三大城市群以及若干實力比較雄厚的區域性中心城市。在長江經濟帶建設中,普洱要扮演怎樣的角色?單從城鎮建設方面來說,需要把“以人為本”的原則貫穿于推進長江經濟帶城鎮化的全過程,這是題中應有之義。簡而言之,就是讓城市的吸引力更強,真正發揮凝聚作用,讓城市生活的幸福感更高,讓生活在其中的人民群眾倍感幸福。行走在普洱,無論是中心城區,還是邊疆小城,都是吸引力和幸福感的最有力證明。
精品城市生態宜居
近年來,思茅區在城鄉人居環境提升行動中,結合創建全國文明城市,以規劃統籌發展,以建設優化環境,以管理調控秩序,完善城市功能,強化城市管理,極大地改善城鄉面貌,使“天賜普洱·世界茶源”的城市品牌內涵不斷提升,生態宜居美麗普洱日益顯現,市民幸福感倍增,一座精品宜居城市正進入人們的視野。
以爭創“中國人居環境獎”和“聯合國人居環境獎”為目標,以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為載體,對城市進行了重新定位,并按照新的定位對城市進行規劃建設。通過各方面的論證,將思茅定位為“世界級精品小城”,把城市品牌確定為“天賜普洱·世界茶源”,突出“生態立區、綠色發展”的理念,結合普洱建設國家綠色經濟試驗示范區,通過幾年的努力,把思茅建成具有濃郁普洱文化的以生命生態景觀為支撐的“滿城山水滿城綠”的森林城市。
以打造基礎設施完備、街容街貌靚麗、環境衛生整潔、交通秩序井然、市民素質優良的“精品小城市”為目標,按照“南拓、北建、東擴、中改”的思路來規劃城市建設,使城市功能更加完善。
以解決城區道路綠化帶中綠植缺損、搭配不合理等問題為重點。按照 “因地制宜、宜景則景、宜片則片、宜林則林、見縫添紅”的原則,注重利用本土野生苗木資源,突出“喬、灌、花、草、藤本”五個層次,對城市邊角、道路沿線、公園綠地、綠化薄弱區和老舊小區,開展墻體、公交站點、停車場等立體空間的綠化工作。
以“宜花則花、宜樹則樹、宜草則草、栽樹種草”為理念,將城區主要道路的行道樹樹種和花灌木品種等進行合理搭配,形成綠景相連、四季有花的景觀;對城區公園廣場、文化廣場等場所進行鮮花裝扮,擺放花箱、花柱,增加木塑盛花器,更換損毀的盛花器,栽種鮮花等,在普洱大道、茶苑路、石龍路、白云路、魚水路等道路上,在世紀廣場、紅旗廣場等公共場所,連成片的五彩“花海”,給人們帶來了美的享受。
幸福城鎮生動鮮明
近年來,西盟佤族自治縣堅持以新型城鎮化為引領,推進特色小城鎮建設,不斷完善城市風貌改造和環境提升,完成了縣城內規劃館建設、路燈亮化、綠化帶改造、人行道鋪磚、管線入地等重點工程,4G網絡實現城區公共場所免費無線網絡全覆蓋,城市品牌形象大幅提升,躋身全國第二批城市設計試點城市、全省“多規合一”試點縣行列,博航十組、馬散永俄組、窩籠六組被國家民委授予“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稱號,同時窩籠六組榮獲“全國文明村鎮”稱號。
西盟持續加快佤部落生命健康小鎮及“智慧旅游”建設,大力發展自駕游、自助游等新興旅游業態,大力發展主題酒店、精品民宿、特色美食、文化體驗,旅游也從“觀光經濟”向“休閑經濟”逐步轉變。鞏固提升勐梭龍潭國家4A級景區創建成果,不斷完善各旅游景區配套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加快“西盟佤部落”國家5A級旅游景區創建步伐。
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印發《關于將上海等37個城市列為第二批城市設計試點城市的通知》中,繼北京等第一批20個試點城市之后,上海等37個城市被列為第二批城市設計試點城市,西盟入選其中。這激勵著西盟更加注重傳承城市特有的文化內涵、建筑風格等“基因”,既做優景觀面貌,又做深內涵底蘊,讓每條街道、每幢建筑物都成為居民情感的載體,成為凝固文化的符號、見證歷史的永恒。傾心打造一批“城市地標”和“城市符號”,讓西盟的“臉譜”更加鮮明、更加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