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經歷了以資源消耗為主的工業時代之后,許多資源型城市開始轉向服務型城市。然而,信息時代的文化產業也面臨著許多發展困境,例如傳統城市轉型的局限、“千城一面”的城市形象規劃、量大質差的“鬼園區”接踵而至等等問題。這些問題不僅制約著經濟的增長,也束縛著城市的成長。
競爭戰略之父邁克爾·波特曾提到:“基于文化的優勢是最根本的、最難以替代和模仿的、最持久的和最核心的競爭優勢。所以我們認為當城市資源逐漸枯竭,文化才是城市最大的不動產,而如何有效協調文化產業與城市的關系,又該怎樣好好把握文化城市未來的發展趨勢是我們當前面臨的重大機遇與挑戰。
文化產業如何改變城市
文化產業在享受城市所提供的一切便利與資源的同時,也在反向滋潤著城市的發展,甚至可以這樣說,文化產業已經在深刻改變城市。
文化產業發展是一項系統的工程,也是考驗全局觀和前瞻性思維的“民生工程”,它的發展與羅馬城一樣,不是一天建成的,而是關乎政策鼓勵、金融支持、基礎設施配套、文化品牌整合、創意人才集聚等要素的共同發力。文化產業不但是城市形象定位的組成部分,同時也能夠通過自身發展的規模與特色成為城市形象定位的獨特記憶點。在這一點上,中外城市都有成功案例。
倫敦“文化創意之都”
以往的倫敦雖然被冠以工業革命的發源地,但其卻稱其承受著環境被破壞的惡果,1952年的霧霾事件更是將倫敦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工業老城”這一稱呼的背后是城市形象的沒落與無奈。
倫敦政府痛定思痛進行城市轉型,通過各種手段(包括政策、金融、基礎設施、品牌活動等)支持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如今的倫敦,文化產業與城市形象、城市生活已經形成良性互動,倫敦文化產業的發展,不僅重塑了城市形象,也徹底改變了倫敦市民的生活方式,創意產業目前已經成為僅次于金融服務業的倫敦第二大支柱產業。
成都“中國西部文化創意之都”
成都緊緊圍繞內容至上的文化發展戰略,充分利用西部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整合了“大熊貓生態文化”--“古蜀文化”--“三國文化”--“水文化”--“詩歌文化”等系列文化形態。成都從戰略、資金、硬件、內容、營銷等方面打造文創之都。形成以園區化、樓宇化為載體模式,以重大產業項目為帶動,以骨干企業為支撐,文博旅游、創意設計、演藝娛樂、藝術品原創、動漫游戲等行業快速發展的新格局。
除此之外,通過舉行“創意設計周”、“全球彩繪大熊貓”、“成都藝術品保稅倉庫揭牌”等多個系列活動打造“15分鐘文化圈”惠及城鄉居民引發民眾口碑營銷。當成都城市文化的宣傳片亮相紐約時代廣場的時候,昔日的“天府風光”、“熊貓故鄉”、“蜀漢文化”讓世人眼前一亮。
文化城市的未來發展趨勢
美國社會哲學家劉易斯·芒福德在《城市文化》一書中提到:“城市是文化的容器,專門用來儲存并流傳人類文明的成果,儲存文化、流傳文化和創新文化,這大約就是城市的三個基本使命。”這三個使命也正是文化城市發展的內在規律和追求的終極目標。文化產業與城市深度融合,文化城市的概念呼之欲出,其未來發展趨勢有以下五個方面:
1.文化產業的支柱性功能越來越突出。“文化產業”不僅僅是光鮮的城市名片,更是城市經濟發展新引擎。文化產業不但能提升城市居民生活品質,還能吸納就業人口、豐富文化產品與市場。隨著經濟結構的調整,文化產業在城市經濟中的比重會越來越大,將成為衡量城市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創意農業、觀光工廠的迅速崛起就是得益于文化產業對第一、第二產業的反向支持。
2.文化產業的品牌特性愈加明顯。文化產業是感性和理性的結合,也是科技和文化的融合,在物質生活極大豐富的今天,人們在文化消費的時候更加注重價值感、情感、以及美感的體驗和收獲,而文化產品的品牌最大限度了滿足了消費者對于某種文化的認同感,所以在互聯網及社交媒體的發展改變了人們接受和傳遞信息的方式的當下,“文化產業”本身則成為了一種傳播內容及傳播渠道,更為直接、有效的去傳遞城市形象的渠道。
3.“文化IP”的拓展及應用。IP作為一種新興模式融入到城市作為文化的載體中,可以將更多的文化形象融于產業鏈中表現出來。IP的開發首先要挖掘城市文化元素,以形象為載體進行衍生產品的開發,在產品的開發中還巧妙地融入城市文化、旅游形象,以此全面刺激文化消費市場,打造文化的全產業鏈條,實現“城市商品”、“城市文化”、“城市形象”的高度統一。
4.“文化產業園區”去泡沫化。文化創意產業園是一系列與文化關聯的、產業規模集聚的特定地理區域。近年來我國的文化產業園建設受到普遍重視并初具規模。文化集聚源于城市中的創意生態環境,也就是說文化創意產業園建設最終目標是服務于整個城市的經濟、社會、文化,所以建設生態文化園區是城市最大價值的實現。中國文化產業園區模式將從“文化產業開發區”、“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初級階段逐步過渡到“城市文化與創意城市融合”的高級階段.
5.文化產業的復合平臺化功能。由分散到集聚、由產品到服務、由文化產業園區到文化產業小鎮、由增量擴張到存量改造、由粗暴嫁接到有機嵌入,每一種形式的進步都意味著文化產業復合平臺化功能的進步與完善,而這種功能也正是城市與文化產業最佳的融合方式。將文化產業平臺化,以平臺優勢吸引其他產業人才、資金、思想的匯入;將文化產業復合化,在文產功能至上融合其他產業功能,實現共存式發展。
文化是一個城市的靈魂、一個城市的根、一個城市的獨特滋養。在物質生活極其 豐富的當今時代,城市的特色被消弭,而文化是唯一的“救贖”,是使一個城市被記住的一張特有的名片,是最大的不動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