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湘潭,從老工業基地到新型產業搖籃,從“3+3”重點產業到“1+4”重點支柱產業,從“一五”時期工業總產值1.8億元,到“十二五”末期規模工業增加值840億元,這一路續寫的是工業文明的輝煌。與此同時,湘潭也在工業轉型的道路上,進行了艱辛的探索。
湘潭工業發端于工場手工業,明清時期鑄鐵、鍛造及金屬機械加工曾遍布城鄉。“一五”時期,湘潭電纜廠、江南機器廠、湘潭電機廠等等落戶湘潭,奠定了工業產業基礎。“二五”時期,湘鋼、江麓落戶湘潭,工業產業基礎進一步夯實。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湘潭工業已經形成了冶金、機械、紡織、化學、建材五大工業產業基礎。但直到本世紀初,湘潭的工業還是以傳統產業為主,轉型迫在眉睫。
轉型之路是要有犧牲的,許多企業在轉型的道路上折戟沉沙,消失在歷史滾滾紅塵中,有一些大家還能叫出名字,如湘錳、湘紡。還有一些企業名稱只能在湘潭工業志中找到。
轉型之路是光明的,孕育著勃勃生機,更是讓湘潭工業永葆青春的“法寶”。“十二五”時期,是傳統工業尋找全新動能的關鍵時期,新的科學技術帶來的巨大生產力,為整個工業的轉型升級提供了基礎。這一時期,湘潭進行了大刀闊斧的轉型,產業結構由過去“一鋼獨大”,蝶變為先進裝備制造成為第一大產業,汽車及零部件、新能源等6大產業加速崛起的新格局,五年新增規模工業企業191家,六大重點產業完成工業增加值560億元,同比增長15%。
同時啟動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了17.8%。老工業基地成了新型產業崛起的搖籃,開始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據市統計局提供的數據,2011年,我市高加工度工業增加值是267.6億元,占比42.1%,對規模工業增張的貢獻率46.8%。到了2015年,我市高加工度工業增加值為499.6億元,占比58.9%,對規模工業增長的貢獻率為89%。2011年我市高技術產業增加值是30.4億元,占比4.8%,對規模工業增長的貢獻率6.9%。到了2015年,我市高技術產業增加值達到了62.3億元,占比7.3%,對規模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到了16.7%。
這兩組數據充分說明了湘潭工業轉型的成效。市統計局負責人說,高加工度工業是工業內部發生由原材料工業為重心的結構向以加工、組裝工業為重心的結構變化的過程,這一階段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工業加工程度的迅速深化,組裝工業的發展大大快于原材料工業的發展速度。而高技術產業指當代尖端技術(主要指信息技術、生物工程和新材料等領域)生產高技術產品的產業群。是研究開發投入高,研究開發人員比重大的產業,高技術產業發展越快,對其他產業的滲透能力越強。這兩個指標是衡量湘潭工業向“智造”轉型的不二標準。
湘潭工業轉型的未來在哪里?湘潭“十三五”規劃給出了明確答案。未來五年,我市將重點打造“1+4”支柱產業,“1+4”是指一個重大支柱產業(智能裝備制造業)和四大重點產業(汽車及零部件、食品醫藥、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其中,智能裝備制造業又包括新能源裝備、海工裝備、先進礦山裝備、工業機器人,未來湘潭工業轉型的特點是高端發展,創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