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是生產力的直接體現。加快構建創新、開放、集聚、融合、可持續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是一個國家和地區提升綜合競爭力的根本。
河南省是傳統農業和能源原材料大省,產業多處在產業鏈前端和價值鏈低端。“穩增長當務之急是調結構、轉方式,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以產興城促就業,依城促產惠民生,以產業發展帶動各項事業發展。”在剛剛閉幕的省委九屆十次全會上,省委書記郭庚茂如是強調。
以提升產業競爭力為目標,以發展優勢產業為主導,堅持調轉結合,著力做強工業、做大服務業、做優農業,我省在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道路上步履堅定,帶動河南經濟列車鏗鏘前行。
“四輪驅動”,全面調整產業結構
當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我省同全國一樣,面臨著經濟下行的巨大壓力,特別是部分傳統行業因需求不足出現經營困難。然而,當記者日前來到伊川縣產業集聚區時,卻發現這里的鋁加工業非常紅火。
在洛陽龍鼎鋁業有限公司,比紙還薄的鋁箔正從高精度鋁箔生產線上源源不斷地向前延伸。“一噸電解鋁深加工成厚度僅為0.0065毫米的鋁箔后,能增值8000-10000元。”公司總經理張綱治說。而另一家企業豐拓(河南)輕合金有限公司易拉蓋全自動生產線發出亮光,每分鐘400片的加工速度,讓記者的眼睛根本看不過來。
“目前我們十余家電解鋁企業擁有鋁制成品100多個品種,預計今年可將全縣100萬噸原鋁全部就地轉化。”集聚區管委會負責人李建軍信心滿懷。
推動鋁工業這樣的傳統行業轉型升級,是我省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重要課題。我省農業占比偏大,且種植業占比高、糧食占比高、農產品加工度低;工業“大而不強”,煤炭、有色、鋼鐵、化工等能源原材料產業占我省規模以上工業的“半壁江山”;服務業比重偏低,特別是金融、信息、科技、商務等生產性服務業發展不足,2014年我省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為36.9%,比全國平均水平低11.3個百分點。隨著資源能源和生態環境約束的趨緊,這種長期積累的深層次結構性矛盾開始凸顯。
堅持問題導向,在綜合運用延伸鏈條、淘汰落后等手段改造提升傳統行業的同時,近年來我省大力發展電子信息、裝備制造、汽車及零部件、食品、現代家居、服裝服飾等高成長性制造業,積極培育生物醫藥、節能環保、新材料、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促進工業由大變強。去年全省高成長性制造業、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工業的比重已經過半,今年前5個月全省高成長性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1.5%,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2個百分點;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22.9%,傳統支柱產業中精深加工產品比重繼續提高。
為彌補服務業發展短板,我省出臺了加快建設高成長服務業大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實施現代服務業提速工程、傳統服務業改造提升工程,全力抓好1000個服務業重大項目建設,加快培育100家服務業領軍企業,175個商務中心區和特色商業區快速推進。今年前5個月,全省服務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6%,服務業發展穩步提速。
構建現代產業體系,要義在于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推動產業鏈不斷向高附加值環節延伸。省長謝伏瞻認為,圍繞優化三次產業結構、促進產業融合發展,我省正加快形成先進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傳統支柱產業、現代農業“四輪驅動”的發展格局,產業整體素質和競爭力不斷增強。
產業集聚,加快轉變發展方式
在世界經濟版圖上,大量的產業集群,形成了塊狀明顯、色彩斑斕的“經濟馬賽克”,世界財富大都在這些區域創造。
中原大地上,一個個產業集群的名字也越來越響:鄭州航空港區智能終端、洛陽現代裝備制造、漯河食品、睢縣鞋業……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載體——“產業集聚區”。
2008年底,敏銳捕捉世界經濟發展大勢,省委、省政府明確提出將產業集聚區作為轉變發展方式、實現節約集約發展的基礎工程。2009年初,在規范整合原有300多個工業園區的基礎上,我省堅持企業(項目)集中布局、產業集群發展、資源集約利用、功能集合構建,啟動產業集聚區建設。如今,產業集聚區已成為我省經濟增長的強力引擎、轉型升級的主導力量和提升區域競爭力的主要支撐。
統計顯示,2014年,全省產業集聚區完成固定資產投資和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占全省的比重均超過五成,對全省工業主營業務收入增長及利潤總額增長的貢獻率均超過七成。今年前5個月,全省產業集聚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2.2%,高于全省工業增速3.9個百分點,比前四個月提高0.4個百分點。我省產業集群發展的基本格局初步形成。
“集群性是現代產業體系的空間特征,實質是生產力的布局優化。”河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史自力說,順應產業發展的這一內在規律,越來越多的地區把產業集聚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戰略選擇。
中原“聚”變,魅力無限。當亞洲最大的可口可樂生產基地選址漯河經濟技術產業集聚區后,同為世界500強的美國嘉吉公司聞聲而至,廠子就建在可口可樂一墻之隔。一根管道穿墻而過,嘉吉公司的糖漿直接輸送到可口可樂的生產線上,成功實現了運輸的零成本和安全效益的最大化。
不僅如此,當華墾糧油入駐集聚區后,很快引來統一集團隔墻落戶,又是一根管道把植物油從華墾的油罐送到了統一集團的生產車間。統一集團可就近采購嘉吉的果糖、中糧的面粉……
產業集聚、鏈式發展的故事遠不止漯河一例。革命老區信陽以潔凈的空氣為“資本”,吸引沿海80多家電子信息企業“抱團轉場”,智能手機年產能940萬部,液晶顯示模組年產能800萬片,被中國通信工業協會命名為“中國手機產業基地”。“梁祝故里”汝南,“頭雁”浙江立馬集團在產業集聚區率先開工,迅速形成15家電動車整車企業和32家配套企業的雁陣效應,一舉成為全省最大的電動車零配件生產集散地。
省發改委主任孫廷喜表示,今后,我省將全力推動產業集聚區提質轉型創新發展,進一步提升商務中心區、特色商業區支撐能力和服務功能,著力打造一批“百千萬”億級優勢產業集群,夯實現代產業體系的載體平臺,更深、更廣地參與國際產業分工。
創新為本,促進經濟提質增效
新常態下,經濟發展動力正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穩增長、保態勢,必須把創新作為發展現代產業體系的第一推動力,通過理念創新、制度創新、知識創新、技術創新、管理創新等化解產業發展中的各種矛盾,加快培育和壯大新動能,促進經濟提質增效。
近日,富士康、騰訊、和諧汽車簽訂協議,在鄭州成立初始規模為10億元的投資合作公司,作為智能電動汽車及相關互聯網項目的投資平臺。這是繼年初三方簽署《關于“互聯網+智能電動汽車”的戰略合作框架協議》、謀劃在豫開展新能源汽車制造后的又一動作。
“互聯網+智能電動汽車”項目的背后,是工業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更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帶來的產業變革。“當前,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此消彼長,必須認清世界經濟發展大勢及我國面臨的增長困境,從投資驅動為主向創新驅動為主轉變。”省科學院副院長張占倉說。
現代化進程首先體現為科技不斷進步、產業結構不斷升級、產業水平不斷提升的產業發展過程。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必須以創新為主線,緊緊抓住當前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的機遇,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制度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推動產業結構向“微笑曲線”兩端攀升,為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提供根本動力。
構建現代產業體系,落腳點是“體系”二字,這就要求促進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融合發展,而不是分割散亂、各自為戰。在新野,以科爾沁牛業南陽公司為龍頭的肉牛產業化集群,堅持養殖、加工、運輸、銷售全產業鏈發展,間接帶動方圓200公里內的肉牛養殖。從實踐看,推動生物資源、化石資源與終端消費品雙向對接,資源綜合利用和循環經濟產業鏈對接,應成為我省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重要內容與手段。
現代產業體系是城市發展的重要支撐和綜合實力的重要標志。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就要正確處理產業與城市、產業與各項事業的關系。產業為基,就業為本。要圍繞產業發展優化要素配置、完善城市功能,以產興城、產城互動,不斷提升區域競爭實力。
經濟發展新常態既是舊有產業分工格局的調整期,也是轉折期、分化期。近日,我省出臺《實施穩增長保態勢若干重大專項工作方案》,就構建現代產業發展新體系作了重點部署。唯有堅持改革創新、調轉結合,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我們才能在新一輪產業轉型升級和區域競爭中爭取優勢、贏得主動,中原崛起河南振興富民強省才能獲取不竭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