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組長習近平最近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三次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改革要堅持從具體問題抓起,著眼于解決發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把有利于穩增長、調結構、防風險、惠民生的改革舉措往前排。
本報從今天起推出系列報道,聚焦在全面深化改革過程中,一些地方和領域如何破解發展粗放、創新能力不強等難題,如何在深化教育改革和醫衛體制改革,建立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改進社會治理方式等方面探求解決之道以及取得的進展和突破,以期呈現改革的真實圖景。
灰色簡約的工業廠房、廢舊機械組裝的變形金剛、公共汽車改裝的創意酒吧……在林立的高樓大廈中,有著“包豪斯風格”的一處工業設計園讓人眼前一亮。
然而,當我們循著設計的味道走進這個園區,看到的卻是另一番場景:園區內燈光昏暗,很多公司大門緊鎖,雜物桌椅隨意堆陳,完全感受不到創意和設計的韻味。
探訪中,我們不禁要問:這個當地政府大力扶持、拿出“真金白銀”獎勵的園區,為什么會衰敗至此?一個有著世界級工業設計大師作顧問的園區,如今為何與工業設計漸行漸遠?一個懷揣美好愿望出發、希望提升長三角制造業的園區,為何中途折翼?
美好愿望與灰暗現實:明星園區面目不再光鮮
在當地,一提文化產業園區,人們首先會向你推薦這處工業設計園。這不僅緣于它位于市中心的區位優勢,更因為它承載著這個城市對設計和文化產業集聚發展的希望。
“一期園區已經爆滿,入駐38家設計企業,集聚320多名設計師,截至2010年,已完成200多個市場對接項目,園區設計產值達4500萬元,拉動后續工業經濟6億元,2011年全年僅設計產值收益就達8000萬元。”這是2011年底,在媒體報道這處工業設計園交出的成績單。
如今,當記者真正進入這片園區,才發現它的面貌完全不像最初設立時那般光鮮。整個園區近三分之一辦公室鎖門。有的公司招牌上蒙了一層灰塵,一些公司門前已長出荒草。
號稱“匯聚了一千多件頂尖的設計作品”的時尚體驗中心,則雜物滿地,展架橫七豎八。園區內,掛有“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網絡窗口”的辦公室也是鐵鎖把門。
在園區中,也有一些企業正在運營。循著燈光,記者來到一家銷售辦公家具的公司,企業辦公區面積約400平方米。銷售經理向記者介紹,和很多入園企業一樣,選擇來這個園區,主要看重的是這里優良的地段和低廉的價格,與工業設計無關,也與園區的運營無關。
人為號召與自發集聚:誰將主導園區發展未來
像許多園區一樣,這一工業設計園內也掛滿了各式先進的牌匾。在園區中部走廊的一面墻上,各級政府和各個部門授予的牌匾多達25塊,這也從一個側面印證了政策扶持的力量。
在園區設計初期,當地堅持政府主導模式,通過政策和財政扶持,推動土地、勞動力、資源、市場、配套設施等要素在園區集聚。在具體執行中,不僅對入園企業免收房租,還給予入園人才5萬元~30萬元的獎勵和15萬元~30萬元安家補貼。
工業設計園行政專員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介紹:“2009年成立產業園的初衷,就是促進創意設計與制造企業對接,為制造企業轉型升級提供核心推動力。”
如今,這個園區卻與這一初衷漸行漸遠。它的現狀向人們提出如下疑問:人為號召和自發集聚,哪種力量應該在文化產業園區發展中占據主導?文化產業園區究竟應依靠行政力量“做大”,還是應該真正在市場中“做強”?
對此,業內人士表示,做文化園區需要一點耐心,不能急功近利。一些企業和設計師正是看到政府這種“急功近利”的心理,沖著優惠政策而來,有的“人在曹營心在漢”,有的企業掛牌后根本沒有運營,成為“空殼公司”。
“文化產業園區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它是文化創意催生的一種鏈式反應,不是靠人為號召產生的,而是人才自發聚集而成的。”中國工業設計協會副會長宋慰祖指出,文化產業園區特別是設計園區,要靠時間和專業去精心培育,要順勢而為,不能逆勢而動,“只靠盲目砸錢改變不了現實條件”。
有專家提醒,這一工業設計園由政府提供場地和資金,采取的是復制和連鎖這一文化產業發展的新模式,但是在復制中要堅持市場導向,結合當地資源情況,防止“水土不服”。
有形的房子與無形的氣場:用創意和機會留住企業和人才
陷入困境的工業設計園,與全國很多文化產業園區“同病相憐”。文化產業園區火爆發展背后,問題叢生令人擔憂。很多倉促上馬的產業園區項目缺乏明確的產業規劃,各種打著“文化”旗號的產業園區“同質化”嚴重。
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指出,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大大小小的文化產業園區已多達萬家,其中只有不到10%的園區能良性運營,90%的園區都存在各種“病癥”。
反觀各地,文化產業園區建設中也不乏成功的案例和探索。深圳華僑城文化創意園區為培育創意消費市場,設立了創意街市,免費提供給創業者。而北京尚8文化創意產業園則在園區內提供足夠的公共空間,讓各類人才暢快地交流碰撞,產生智慧的火花,不斷開發新的創意產品。
“對比正反兩方面,我們發現,文化產業園區真正吸引人的不是有形的房子,而是無形的氣場,要用創意和機會留住企業。”陳少峰認為,發展園區的目的不能是圈地、要錢、得名,而應該是實實在在為聚集的文化企業和創意人才服務。園區要為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創造良好條件,要根據入園企業的需求,增加商業機會,對接新的產業資源。
專家指出,發展文化產業須具備一些基礎條件,包括區域經濟實力、文化市場規模、人才儲備和產業發展的配套資源等。不是所有區域都適合把文化產業作為支柱產業,更不是隨便劃塊地、給予一些支持政策就能建好文化產業園,只有那些有效依托當地資源,融入當地經濟生態的園區才有持久的生命力。
“文化產業園區要善于找準目標定位進行突破,培育園區的獨特優勢和服務平臺,給企業和人才一個入園的理由和發展的保障。只有這樣,才能避免園區產業雷同、候鳥現象、空殼化現象。”中央財經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魏鵬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