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宜興環保科技工業園1992年經國務院批準成立,在其名片上,擁有兩個“唯一”:當時唯一設在縣級市的高新區,唯一以產業特色命名的高新區。“唯一”意味著缺少先例和參照,意味著需要獨辟蹊徑、摸著石頭過河。
20多年的艱辛探索、40多年的產業積淀,讓宜興在環保行業上積蓄了巨大的先發優勢,如何將這種優勢延續,繼而引領全國環保產業找到一條符合產業發展方向、切合園區發展規律的新路徑?宜興環科園深入破題,真正突破了轉型困局。
近年來,宜興環??萍紙@立足于大節能、大環保產業體系,引導并推動宜興環保產業加快實現“六大轉變”:產業格局逐步從“低小散”邁向高端化、系統化、裝備化;產業門類由單一裝備制造向系統集成和成套化設備提升;市場拓展由產銷型為主向產銷型和技術型同步轉型;發展業態由環保制造業為主向環保制造和服務并舉轉變;體系構建由單打獨斗轉向協同作戰、抱團出擊;行業結構從單一水處理為主向氣、聲、固、土、儀和資源利用全方位拓展,涌現了許多新領域、新技術的創新型公司,成為細分領域具有技術領先優勢的“單打冠軍”。宜興環科園逐步走出了一條“構建人才高地、引領技術高地、融匯資本高地、打造產業高地”轉型升級的“四高”新路子。
集聚各類人才,建立國際技術對接中心
“環保產業不像普通制造業,它主要靠工藝與技術來支撐,環科園要想占領環保產業的制高點,必須首先占領高精尖人才的制高點。”在宜興環科園管委會主任朱旭峰看來,就環保產業而言,一個立體全面的人才構架,必然會使環科園從單一水處理向著聲氣固儀等方面全面發展。
在此思路下,十大國際清潔技術對接中心、六大協同創新平臺、“千人計劃”環保產業研究院……一個個分量十足的人才對接項目先后落戶宜興環科園。“目前,園區有12位院士以及11位國家‘千人計劃’專家常年駐宜工作,還有54位海歸、297名‘三高人才’……”宜興環科園管委會副主任潘泉華說出了一串數字。截至目前,宜興環??萍紙@已集聚各類高層次人才500多人、高校研究團隊100多個。
宜興環科園十分重視國際間的技術交流與合作。正如朱旭峰所說:“推動國際間合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帶動宜興環保產業升級,從而推動中國環保產業升級,我們就是宜興地方環保企業與國際環保機構的‘紅娘’,通過促成他們雙方的合作,達到改良宜興環保產業基因的效果。”
隨著宜興環科園對外合作的不斷加深,世界的環保機構正將目光聚焦宜興。目前,園區已經建立了中德、中日、中荷、中芬、中丹、中加、中韓、中新等十大國際技術對接中心,引進了約40項國際先進環保清潔技術示范項目。
完善金融體系,發展環境服務業
資本是一個產業健康運營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長期以來,宜興環保企業做不大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受制于資本瓶頸。針對這一問題,宜興環科園以主動的姿態,整合、搭建各類資本平臺,初步建成完善了科技金融體系,設立了種子資金、風險投資基金、股權合作基金、環保產業投資引導資金等,總規模超過400億元。組織發布宜興環保產業投資價值報告,聯合華軟基金等組建大型環保投資基金、科技型中小企業信貸風險補償基金,為兼并重組、新三板、企業上市等提供金融服務;聯合平安銀行設立超百億元環境治理工程化項目專項資金;聯合中國進出口銀行實施“中小企業提升計劃”,建立50億元的專項信貸資金,為產業培育、市場拓展提供融資支撐,培育了一批新人才、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 “四新”環保企業;國家發改委批準設立的總額2.5億元的環保創投基金落戶園區,這是國內環保領域首個創投基金,為環保優質種子項目孵化和落地提供金融助推。
這幾年,宜興環科園一直是業界的聚焦點,成為環境保護部、科技部的重要支撐,承擔了水專項項目招標、水安全中心規劃編制等重大課題;成為業界重要活動的駐地,先后承辦了中國環保技術與產業發展推進會、全國污泥大會、“水十條”沙龍全國巡回首站等活動。在國際環保交流中,宜興環科園也扮演了重要角色,中新水處理國際創新園、中韓大邱環保產業基地和“韓國環境分院”、中美“能源與水”科技合作計劃、中以水資源高效利用合作計劃等4個國別合作項目,明確由環科園承擔實施。
當前,環保產業轉型升級的一個明顯特征,就是環境服務業的蓬勃發展。宜興環科園看準了這個發展大勢,創新性地提出了“環境醫院”,以環境醫院的模式引領環保產業轉型升級。為此,一批以專業化、平臺化、標準化為目標的創新載體相繼建成。2013年,宜興環保產業集團成立,20余家當地骨干企業抱團出擊,加速跨入國內外環保市場;總面積13萬平方米的宜興國際環保城,設立了產品展示交易、檢測認證、創業孵化等10個平臺;建立國家環保裝備檢測中心推廣環保技術標準……由單打獨斗開始向“抱團作戰”轉型。
如今的宜興,有了更高的起點,更廣的視野。提到宜興,人們想到的不再是以水處理為主或是簡單的機械加工,而是高端環保產業的聚集地,是中國環保產業的中心,是與國際環保產業對接的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