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充電五秒鐘手機使用半個月,充電十分鐘環保節能汽車跑1000公里,一只跑鞋輕至120克,石墨烯材料運用將帶來新的科技革命,而在泉州臺商投資區就正在規劃800畝石墨烯產業用地,并將其作為未來五年重點發展的五大特色主導產業之一。
未來五年,臺商區還將以泉州首家臺資醫院——泉州頤和醫院為中心發展智慧醫療健康產業,計劃籌集50億美元,建設一個高品質的綜合性健康養生養老園區及一家先進的醫學科技大學,打造臺灣在大陸投資規模最大的醫療衛生產業項目。
再看看前不久臺商區與山東八仙過海旅游有限公司簽約的大型旅游投資項目,未來五年該項目將投資50億元,建設極地海洋世界、鯨豚馴養繁殖極地、海上游樂、歐樂堡夢幻世界等項目,泉州首個大型濱海旅游勝地的建成指日可待。
如果說過去五年,是泉州臺商投資區設區組建、加快開發建設的五年,那么未來五年將是創新發展、轉型提升的五年。面對未來,臺商區再次吹響先行先試、敢為人先的集結號,用區黨工委書記吳漢宗的話說就是:臺商區要把握歷史機遇,正視困難挑戰,主動作為,攻堅克難,開拓創新,全力打造泉州“產業發展高地”、“城市建設典范”、“體制創新樣板”、“幸福宜居新城”!
加快產業聚集 打造產業發展高地
產業發展高地就是集群規模大、技術水平高、創新能力強、具有示范帶動效應的高新產業聚集地。今后五年,臺商區將圍繞“十三五”規劃重點,高點定位、高端切入,通過產業內部結構進檔升級、區域布局優化提升、推動產業規模化發展,搶占未來產業發展的制高點。
傳統產業“脫胎換骨”。加快實施“智能制造2025”和“數控一代”工程,通過技術升級、開拓市場、增資擴營、爭創品牌實現轉型升級。以“互聯網+”模式引領傳統產業發展,推動惠南電商物流園、電商示范園建設、盛大電商孵化中心、派頓創業園等載體建設,引領傳統鞋服企業拓展多樣化營銷模式。用好扶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政策措施和專項基金,加快中科院海西研究院、省特檢院泉州分院、區孵化基地及中試基地等創新平臺和眾創空間、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建設,建立常態化的產學研合作、科技成果轉移轉換、技術培訓機制。
產業布局“特色集聚”。重點推動“三園區五產業”聚集發展。“三園”指杏東、惠南、張坂三個產業片區,因地制宜按照企業集中、土地集約、要素集聚、產業集群原則,杏東片區加快建成泉州市重要的產業園區;惠南片區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做好“騰籠換鳥”文章,推動轉型升級;張坂片區做大做強傳統產業,向產業鏈兩端延伸。“五產”則是指重點引進發展石墨烯、綠色智能交通、健康醫療養生、半導體、高端裝備制造業等五大特色主導產業。
現代服務業“換擋提速”。依托現代高新技術,通過產業深度融合,催生新產業、創造新需求,拉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力求向“微笑曲線”兩端延伸。一是推動服務業與現代農業深度融合。二是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深度融合,建立從產品研發、設計到物流、營銷、品牌推廣等完整的上下游產業鏈,為先進制造業發展提供配套。三是服務業內部深度融合,促進金融與物流,商貿與物流,商業、旅游與文化等行業間的融合,推動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業與科技、教育等相關產業的融合發展。
新興業態“落地開花”。將積極培育電子商務、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動漫、文化創意、在線娛樂、戶外新媒體等處于初創階段的新興業態;加快高新產業園區主園區建設,引入高新技術、新材料、生物醫藥、文化創意、海洋經濟、生態旅游等產業;同時利用好古街、古橋、紅樹林、海岸帶、百崎湖、大墜島等自然文化資源,依托海絲藝術公園、上塘雕藝街、玉山漁村、世茂海上世界等旅游資源,發展現代生態旅游產業。
增進民生福祉 打造幸福宜居新城
目前,臺商區溪莊、鳳浦等多個安置小區已經開始回遷,周邊的公交、水、電、學校、市場等配套設施正在加快跟上,致力于將安置小區打造為模范小區、安居小區、幸福小區。未來,臺商區將城市整體規劃與產業布局、民生工程布局科學結合,統籌規劃、統籌實施,預留民生工程用地,提前謀劃水電設施、道路、幼兒園、安置小區、停車場、公共廁所、公交站、菜市場等民生項目,同時合理預留村、鎮集體用地,進一步壯大村、鎮集體經濟。
增進民生福祉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落腳點和歸宿。過去幾年,臺商區民生事業支出比例在逐年提高,教育、衛生、出行等都有較大改善。今后,臺商區將進一步加大教育、醫療、衛生、環境等民生事業投入,逐年提高民生事業財政支出比例,繼續實施一批為民辦實事項目,切實解決好衛生、教育、社保、交通、生活配套等問題。重點加快教育實驗學園、玉埕醫院等民生項目建設,充分借助民間力量,鼓勵僑資、民間資本捐助教育、養老等事業,助力全區社會事業發展。
未來,臺商區還將繼續編織“安全、基礎、保障、服務”四張網,構筑一個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全方位立體式民生保障網絡覆蓋系統。一是加快實施區、鎮、村公共安全視頻監控系統,形成系統互聯互通、城鄉一體、無縫銜接的“天網”工程。二是將水、電、通訊、燃氣等15種市政配套地下管線與道路同步設計、同步建設、同步養護,并在全市率先啟動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筑牢“地網”。三是貫徹落實中央部署,扎實推進精準扶貧工作,大力推進教育、就業、醫療、養老等“保障網”,逐步弱化城鄉區別,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四是以為民便民利民為切入點,著力構建和完善“服務網”,加強區、鎮、村三級行政服務中心(站、點)建設,方便群眾就近辦事。
突出“閩風臺韻” 打造城市建設典型
不謀長遠者不足以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在吳漢宗眼里,打造“城市建設典范”就是要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水平開發、高標準建設,更加注重發揮區域特色,激活新常態下城市化的巨大發展動力。
堅持規劃先行,把城市起點做“高”。繼續“請名院、聘大師、借外腦”,邀請國際國內一流大師完善全區規劃工作,重點做好沿洛陽江的江濱路、環百崎湖的湖濱西路和面向泉州灣的沿海大通道三條景觀道的設計工作,借鑒先進地區建設經驗,全方位展示臺商區濱水空間特色。今后臺商區城市風格將突出體現“閩風臺韻”——福建的風尚、臺灣的韻味,綜合閩南與臺灣社會生活、文化等元素,按照打造精品的要求,在湖東片區等重要城市片區啟動圖書館、影劇院等大型公共建筑項目,主干道周邊策劃一些展示臺商區形象的亮點工程。
完善城市配套,把城市規模做“大”。持續保持高強度建設投入,進一步拉大城市框架,提高城市綜合承載力,今后五年,計劃開工建設百東大道、濱江路等89條市政道路、橋梁項目,道路總長約228.5公里,總投資約282.9億元,到2020年要基本完成主要骨干路網建設。建好“二橋三區”,盡快啟動金嶼大橋、百崎大橋建設,前者爭取2019年建成,百崎大橋2020年建成,“三區”指湖東片區、藍色經濟培育區、白沙片區,完善片區內配套基礎設施,結合南北主干道、東西主干道開發,啟動規劃、招商、安置房建設等工作。
結合智慧城市、海綿城市、綜合管廊等現代化城市建設理念,抓好區內道路橋梁、供水排污、通電通訊等市政基礎設施和市民廣場、安置小區、公租廉租房、住宿餐飲、菜市場、停車場、亮化綠化等配套設施建設,形成功能完善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
強化管理創新,把城市機制做“活”。用活投融資機制,做活土地管理機制,按照“土地支撐融資、融資支撐建設、建設支撐發展”的原則,對全區土地實行統一規劃、統一儲備、統一開發、統一供應和統一交易,建立有形市場,真正形成“一個渠道進水、一個池子蓄水、一個龍頭放水”。
提升服務效能 打造體制創新樣板“凡國家法律法規沒有明令禁止的都要探索試驗;凡先進地區的先進制度和經驗都要認真吸收、利用并創新;凡周邊承接產業轉移的好做法、好機制,要在吸收的基礎上再創新。”今年初,臺商區2016年務虛會上發出先行先試的最強音猶在耳畔。
未來五年,臺商區將主動融入“一帶一路”戰略、海峽西岸經濟區大格局中,以思想大解放、觀念大轉變來適應新常態、爭創新優勢、推動大發展,在創新招商引資、產業發展、社會管理、城市開發等方面先行先試。完善“小政府、大社會、大部制、強服務”的行政管理體制,簡政放權,建設高效政府;深入探索PPP等合作模式,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外資參與區內基礎設施、社會事業等重大項目開發建設;推動國有企業積極參加掛牌拿地、資本運作、代建酒店、商超、總部等,創新現代化管理模式,提升國企人員待遇,力爭用5年時間建成2—3家資產超百億元的區屬國有企業。
臺商區的設立是國家實施海西戰略的重要舉措之一,承載著建設海西對臺交流合作先行先試實驗區、海西中部臺資聚集區和促進國家統一大業的歷史使命;肩負著打造泉州經濟新引擎和增長極、建設環灣城市新區的艱巨任務。
“新形勢、新任務為我們施展才華、建功立業提供了更加廣闊的舞臺,也對廣大黨員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吳漢宗要求全區廣大黨員干部,要把握歷史機遇,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緊緊圍繞區黨工委、管委會既定的發展思路和目標規劃,凝心聚力,真抓實干,為新區建設和發展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