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9日,廣州市社會科學院公布廣州藍皮書系列成果《廣州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報告(2016)》(以下簡稱“報告”)。
據統計,2014年,廣州市文化產業法人單位有31430家,文化產業增加值849.34億元,占地區國內生產總值的5.08%,首次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2015年,全市文化產業增加值規模擴大到933億元,占GDP比重提升到5.15%,文化產業的整體實力和市場競爭力日益提高。
報告提出,廣州文化產業快速發展,地位不斷提升,在就業、稅收等方面的貢獻日益突出;文化產業投資增加,以自籌資金為主; 對外文化貿易形勢平穩,文化產業園區加快發展,創客空間發展活躍;文化產業新業態不斷涌現,位居全國領先地位。
廣州市社會科學院產業經濟與企業管理研究所所長楊代友認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是我國今后一段時期內經濟發展的重要任務,而這將極大地擴大文化產業的生產性需求和消費性需求,尤其是IP、電影、音樂、新媒體等新興行業快速增長,是今后文化產業的主要增長點。“十三五”時期,廣州市文化產業發展將面臨來自國內外的競爭壓力。快速增長的經濟和廣闊的市場前景,使中國成為世界投資最集中的地方之一,將吸引世界各國文化產業不斷涌入。對于廣州來說,文化產業還面臨國內先進城市及周邊城市的競爭壓力。由于北京、上海、杭州、天津等城市紛紛出臺政策扶持文化產業發展,使得未來國內文化產業競爭日趨激烈。
對于未來文化產業發展的對策,楊代友認為,應從多個方面著手促進文化產業良性快速增長,盡快形成文化產業領導協調發展機制;統籌、整合文化資源,推動文化產業融合發展;抓緊出臺文化產業扶持政策,加大文化產業投資,特別是對IP、電影、新媒體、數字音樂等新興產業給予重點支持,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新業態,培育文化產業新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