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中心組織編寫的《藍皮書:中國產業發展報告(2015-2016)》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發行。
藍皮書指出,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發展進入新常態,產業10多年來發展的“熱運行”態勢持續趨緩;“十三五”將是我國產業進入“新常態”的關鍵時期,我國亟須制定“對外文化發展戰略”,與“一帶一路”倡議相配套,以彌補我國全球發展戰略中的“文化短板”;必須在國際領域提倡“可分享價值”,以填補價值觀缺位;并且應以服務于“對外文化發展戰略”為目標,以構建新型文化治理體系為突破口,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并對一系列制約國內文化發展的重大問題提出根本性的解決方案。
回歸“常態化”
藍皮書指出,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3年中國文化產業年報看,文化產業增加值為21351億元,占GDP的3.63%。其中,文化產業法人單位增加值為20081億元,比2012年增加2010億元,增長11.1%,比同期GDP現價增速高1個百分點。相比較而言,2012年我國文化產業法人單位實現增加值18071億元,比上年增長16.5%,比同期GDP現價增速高6.8個百分點,2013年文化產業的增速再次明顯下降,幾乎與同年GDP增速持平。現在看來,文化產業作為國民經濟的一個重要部門,長期大幅超出國民經濟其他部門的增長是一種“非常態”,從我國的實際發展狀況看,這種增長與文化體制改革,以及與改革配套出臺的鼓勵政策有密切的關系,因此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政府提供的“外生動力”。隨著改革告一段落,政策效應必將遞減,產業發展動力必將從政府轉向市場,發展速度必將下降,這種下降就是回歸常態。
因此,文化產業走進新階段的首要特征是改變政府與市場的關系,降低非常規的發展速度。
我國文化產業正越來越融入實體經濟,顯示出與發達國家相似的景象。
藍皮書指出,當代文化產業是“后工業化”時代的產物,越來越從傳統形態的文化產業發展為新興文化產業。有兩個典型特征日益凸顯,即前端越來越強調內容創意,后端越來越從“產品”變為“服務”,融入一系列相關產業,使創意成為國民經濟的普遍特征。發達國家文化產業的突出特征是產業“關聯度”高、帶動性強,于是主要的產出越來越轉變為對相關產業提供的生產性服務,這使得發達國家的文化產業越來越與實體經濟融為一體,演變為一種以“體驗經濟”為名的社會經濟生活景象。這種文化產業與實體經濟普遍的“互滲”性是文化產業成熟的表現,也是文化產業的常態化標志。
此外,我國文化產業起步晚,成熟度低,除了不能很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消費需求之外,生產性服務功能較差是一個突出問題,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文化產業對于國民經濟轉型升級的戰略支撐作用,突出的表現就是適應實體經濟需求的“中間產品率”較低,產業關聯度較低,帶動性較差。但是,隨著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加速,國家對生產性服務業的鼓勵政策連續出臺,宏觀經濟環境已經發生較大的變化。
十八屆三中全會以后,融入實體經濟成為我國文化產業的一個突出發展動向。2014年3月出臺的《國務院關于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是一個新的開端,該文件對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發展、促進其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進行了系統部署,明確了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裝備制造業、消費品工業、建筑業、信息業、旅游業、農業和體育產業融合發展的重點任務,并提出了一系列具體政策措施。我國文化產業的創新、創意、創業作用已經越來越顯示在經濟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走上了與市場經濟先行國家同樣的常態化道路。
新興文化消費三低特征明顯,用戶付費意愿增強
藍皮書指出,傳統文化消費和新興文化消費融合發展是現階段文化消費的又一個結構性特點。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極大地刺激了新興媒體的發展及其和傳統媒體的融合。面對不同的消費方式、消費渠道甚至是全新的消費商品和服務,文化消費領域得到極大擴展。以互聯網為例可總結出一些新興文化消費的特點,有助于更加深入地理解文化消費現階段的特征。
第一,消費群體年輕化。2013年我國網民用戶規模達6.52億,年輕人是主要的互聯網使用群體。其中,24歲及以下的占31%,25—30歲的占29%,31—35歲的占18%。這種年輕化趨勢體現在新興文化消費的各個領域,主要在網絡文學、網絡音樂、網絡游戲、網絡視頻領域,其主要的消費群體都偏年輕化。
第二,學歷偏低。新興文化消費群體的又一大特征是消費者向低學歷人群擴散的趨勢繼續發展。我國互聯網網民的學歷大多集中在高中/職高/中專/技校(占33%),本科占23%,大專占20%。在我國移動新聞資訊類應用網民中,畢業于高中/職高/中專/技校的占31%,而我國移動音樂類應用網民畢業于高中/職高/中專/技校的占35%,本科、大專、碩士及以上學歷者總計約占總規模的40%,說明新興文化消費群體的學歷整體偏低。
第三,收入偏低。中國互聯網用戶收入統計顯示,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占23%,1000元至1999元的占10%,2000元至2999元的占20%,3000元至3999元的占19%。消費群體主要為中低收入者。中國移動視頻應用網民收入1000元以下的占25%,2000元至2999元的占24%。中國移動新聞資訊類應用網民收入1000元以下的占28%,2000元至2999元的占25%。中國移動音樂類應用網民收入1000元以下的占25%,2000元至2999元的占24%。
第四,用戶付費意愿增強。隨著用戶付費意識逐漸增強,政府加大對版權的保護力度,付費用戶數量逐漸增多。以網絡文學為例,中國網絡文學用戶愿意付費的比例明顯提升,達到28.9%。但是實際上付費用戶的比例仍然不足10%,其主要原因是中國版權保護環境還有待改善。中國網絡文學用戶可接受的月付費額度也有所提高,尤其是較高額度的月付費用戶占比有不同程度的提升。目前看來,3元至10元是用戶可接受的主要付費區間,占比接近50%。
此外,藍皮書還建議打通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之間的通道,把推動文化產業發展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為一體,加快推動轉型升級,大力培育骨干文化企業,充分發揮文化裝備制造業的支撐作用,高度重視生產性服務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