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部分產業基金情況
搭建產業基金,絕非“出一筆劣后,募一筆優先”這么簡單。一方面,要切實引導省內產業發展,另一方面,則要貼合資本的盈利訴求。
21世紀經濟報道的記者在采訪中,多次聽到四川省各層級產業基金的運作人士提到一句話,“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
按照四川省的規劃,2016年內將推動全省建成50只左右的產業基金,其中政府出資200億,加上吸引社會資本,預計全省基金總規模將超過千億元。其中,政府層面的合作者中,不乏國內知名的產融巨頭。
在產業基金的搭建、引導產業發展、扶持優質企業等關鍵詞背后,本報針對四川省的調研,呈現出一幅值得借鑒的矩陣圖譜。
“資本逐利的天性無法改變,而各地政府主導的產業基金重點則在于產業引導,其獲利屬性并不強烈,這便需要從中去尋找二者間的平衡點。”一位接近川商返鄉興業投資基金的人士評價稱。
湖北長江經濟帶產業基金、重慶產業引導股權投資基金……自2015年以來,以地方政府為主導的產業引導基金不斷涌現。
據清科集團統計,2015年新設立的政府引導基金為297只,基金規模1.51萬億元,分別是2013年引導基金數量和基金規模的2.83倍和5.24倍。
“政府類產業引導基金大量涌現,主要還是在財政部出臺‘210號文’后,它進一步明確了中央鼓勵地方設立產業引導基金的態度,目的便是盡快實現財政撥款向投資的轉變。”成都市產業引導股權投資基金相關負責人介紹稱。
作為中西部經濟大省的四川,同樣也不例外。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到,目前四川省內已設立多只省級、市級產業引導基金。如2015年底至今,四川便密集成立了8只省級產業引導基金,其中更是引入了新希望、九鼎投資等知名機構作為基金管理人。
而按照四川省財政廳的規劃,年內將推動全省建成50只左右的產業基金,其中政府出資200億,加上吸引社會資本,預計全省基金總規模將超過千億元。
“川軍”系引導基金
記者調查發現,雖然各類產業基金種類繁多,但是就四川情況來看,主要分為省級產業引導基金、市級產業引導基金兩大類,甚至部分區縣一級政府也在著力推出相關引導基金。
實際上,在財政部“210號文”出臺前,四川省便已為財政資金的“撥改投”定下了基本方向。
2015年9月21日,四川省政府審議通過了《四川省省級產業發展投資引導基金管理暫行辦法》。自此,四川省級引導基金開始密集成立。
1月5日,四川旅游產業創新發展投資基金成立;當月29日,四川省電子商務產業發展基金成立;2月24日,川商返鄉興業投資基金成立。上述3只基金,均在四川2016年首批推出的八只產業引導基金之列。
據四川當地媒體報道,首批八只引導基金總規模約為200億元,其中財政出資額為26.5億元,剩余部分向社會募集。上述基金多由四川省財政出資,并委托四川發展控股集團作為財政出資的受托管理人。
以四川旅游產業創新發展投資基金為例,省財政、新希望集團分別出資3億元、4.5億元,九鼎投資募集4.5億元。同時,由九鼎投資、新希望集團合資組建基金管理公司,擔任產業基金的GP和基金管理人,負責基金的運營及管理。
“四川省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是去年底掛牌的,現在正在向前推進,如推動資金到位、投資項目的篩選、投資項目的儲備等工作”,四川發展控股集團內部人士透露稱。
不過,部分產業基金實際落地仍需時間。
記者近期走訪數家產業引導基金后發現,部分產業引導基金尚未進入實質運行階段,如某引導基金工商登記的地址內尚無相關工作人員,相關招牌也未掛出。
相比之下,四川省內成立時間較早的部分創投類基金,目前已經開始了投資項目的實際操作。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四川省發改委獲得的資料顯示,截至2015年9月底,四川已設立了5只國家參股創投基金,覆蓋了高端交通裝備、航空、生物醫藥、新材料和信息技術等領域。其中,2只首期認繳出資完全到位,并正式開始了項目投資工作。
其中,已投資企業包括四川通達鐵路工程有限公司、成都中弘軌道交通環保產業股份有限公司、成都愛樂達航空設備制造有限公司等。
需要指出的是,德陽、綿陽等地級市也開始紛紛結合自身產業特點和定位,推出各具特色的的產業基金。
如綿陽市涪城區出資1.5億元成立的產業發展引導基金,投資方向主要定位于新興產業、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等領域。再如德陽市政府與四川能投集團,及其子公司金鼎控股共同發起設立的醫藥展業發展基金等。
其中,亦不乏上市公司的身影。今年3月,德陽市旌陽區便與東旭光電(000413.SZ)達成戰略合作,雙方共同設立一只2億元規模的石墨烯產業基金。而石墨烯正是德陽市具備技術領 先優勢的產業之一。
落地難問題仍待解決
“產業引導基金實際上是將此前‘撒胡椒面’似的財政補助,轉為股權投資的方式來幫助企業發展”,前述成都產業引導股權投資基金人士介紹道,通過“撥改投”的方式,既有利于財政資金的循環使用,也提高了資金的使用效率。
不過,在國內產業引導基金迅速“擴編”的同時,仍需注意目前產業引導基金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資本逐利的天性無法改變,而各地政府主導的產業基金重點則在于產業引導,其獲利屬性并不強烈,這便需要從中去尋找二者間的平衡點”,一位接近川商返鄉興業投資基金的人士評價稱,在滿足引導當地產業發展的作用的同時,還應兼顧到投資人的收益問題。
此前曾經手成都多個投資項目的嚴科,目前擔任成都金控金融發展股權投資基金項目研發部負責人。
他也向記者表示,“政府投資產業引導基金的目的,是希望帶動當地相關產業發展,其本身具備著政策性、公益性和地域性的特點。”
這個道理顯而易見,若將投向分別為重資產,以及輕資產的兩類產業引導基金對比,考慮到投資回報率、國內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等因素,那么資本方無疑會更傾向于后者。
此外,產業引導基金數量飆升的同時,還應注意到是否能夠實際落地。
記者了解到,目前政府設立的產業引導基金也多采取合伙企業的形式,所以其適用《合伙企業法》,這使得合伙人出資額為認繳,而非實繳。
“雖然動輒幾十億、幾百億,但是很多產業引導基金并沒有實際落地”,嚴科告訴記者,合伙企業采取承諾制,在沒有進行實際項目投資前,認繳方的資金也難以變成“實繳”。
2015年12月,武侯科技產業發展基金管理公司曾與成都銀行、浙商銀行等銀行達成授信協議,授信金額高達300億元。
銀行機構提供授信的方式,與前述情況類似,即在未確定具體投資項目前,動輒百億的資金只不過是認繳方所作出的承諾,而非投資資金實際到位。
“自2011年以來,這個情況一直沒得到根本上的解決”,嚴科指出,如果沒有足夠多、足夠優質的項目,投資方很難砸下真金白銀,而產業引導基金投向又多以當地為主,相應也帶來了局限性,如當無法在區域內尋找到優質項目時,產業引導基金便只能懸在半空。
如果說上述兩個問題,可以通過優質項目的高回報率、對資本較高的吸引力來解決,那么甄別負責基金運營的GP(基金管理機構)則顯得更為關鍵。
2014年,成都市某下屬投融資平臺,便曾出現過將投資基金委托給無實際項目儲備和管理能力的基金機構管理,最終致使國有資產損失的情況發生。
中國基金業協會及銀河證券“私募匯”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底,備案私募基金管理人數量已達2.5萬家,從業人員超過47萬人。
“只要是具備基金從業資格的,從法律的角度上講就是合法的,但是并不能說明他就具備管理基金的能力,而如何衡量機構是否具備相應的管理能力,目前尚難以去量化”,嚴科指出,所以制定一套甄選體系便顯得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