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城市圈區域發展規劃(2013-2020年)》近日獲國家發改委批復,武漢城市圈一體化建設有了行動指南。
在批復中,國家發改委要求我省率先在優化結構、節能減排、自主創新等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上實現新突破。按照規劃,武漢城市圈將建設成為全國兩型社會建設示范區、全國自主創新先行區、全國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和高技術產業基地、全國重要的綜合交通運輸樞紐、中部地區現代服務業中心和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增長極。
按照規劃,武漢城市圈將重點構建“一核一帶三區四軸”區域發展格局和“一環兩翼”區域保護格局。在構建兩型產業體系、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綠色低碳發展、強化基礎設施支撐、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創新體制機制等方面,規劃均提出了明確任務,一大批重點項目將陸續推進,九地居民將陸續收獲一體化紅利。到2020年,第三產業增加值、高技術產業增加值、研發經費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將分別達到49.0%、20%和3.1%。
省發改委武漢城市圈綜改辦介紹,目前正抓緊制訂規劃的實施意見,意見出臺后,任務將分解到各地各部門,確保規劃落到實處。
九地居民收獲融城紅利 期待打破更多壁壘
昨日,48歲的鄂州居民劉長貴坐上公交301路,掏出公交卡,“滴”的一聲,卡內金額被扣除4元。“以前從葛店到武漢,每次坐車要花10多元,還要去客運站,現在可方便多了。”
突破基礎設施瓶頸,打破行政區劃,武漢城市圈內的經濟傳動力越來越強,圈內同城化步伐越來越快,老百姓享受到了越來越多的融城紅利。
今年再通兩條城鐵
開通45天,武咸城鐵累計發送旅客超過23萬人次,平均每天約5700人次。
今年內,武黃、武岡兩條城鐵將陸續通車,黃石、黃岡居民也能更方便地到武漢了。武漢至孝感城際鐵路正在緊張施工中,預計明年(2015年)通車。武漢至天門(京山)等城際鐵路建設也有望提上議事日程。
打造1小時交通圈,是武漢城市圈一體化的基礎條件。
目前,武漢城市圈已建成以武漢為中心樞紐、環城市圈快速路等構成的“一環十三射四聯線”公路主骨架網,漢孝、青鄭、漢蔡、漢洪、漢英、漢麻、和左7條高速出口公路全部通車。從武漢開車到圈內8城市,均不超過2小時。
通信一體化實現破冰。武漢、黃石、鄂州、孝感和咸寧固話已率先統一資費,居民互相打電話按市話收費。這一實惠,也將逐漸惠及整個城市圈。
公共服務一體化加速推進。持有一張城市圈圖書館圖書證,任一城市居民,都可在武漢圖書館借書看書。大型科學、試驗儀器實現共享,去年已有上萬次交流。
產業同城漸行漸近
全面啟動武漢城市圈建設以來,武漢在其他8市投資的工業項目達550多個,總額180多億元。“中國光谷·孝感產業園”、“中國光谷·仙桃產業園”……20余個“園外園”風生水起。
未來,武漢城市圈產業布局如何推進?規劃對此進行了明確定位。
武漢市,重點發展金融、商貿、物流等現代服務業,汽車、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等先進制造業;黃石市,重點發展特種鋼材、銅鋁冶煉及深加工、新型建材等主導產業;鄂州市,重點發展醫藥、精細化工等產業。
在發展壯大服務業方面,規劃提出,推進金融服務一體化,逐步實現在機構設置和業務發展等方面按同城對待。加快建設城市商品共同配送體系、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和物流基礎設施。
居民期盼更多領域打破壁壘
信息時代,數字城市圈蘊含無限可能。
規劃提出,到2020年,將持續改造、升級、擴容寬帶互聯網絡,加快建成城市圈信息高速公路網。
優質教育資源,也有望更加均等化。規劃提出,要逐步縮小區域、城鄉差距,統籌城鄉義務教育資源均衡配置,實行公辦學校標準化建設和校長教師交流輪崗。加強建設高等學校數字圖書館、高校產學研合作網上公共服務平臺等,促進教育資源共建共享。
同時,還將建立標準統一的醫療保險(放心保)信息、醫療緊急救援網絡,覆蓋各級衛生行政部門、公共衛生應急指揮機構、疾病控制機構、醫療機構和血站等,為醫療救治和突發公共衛生事業處置提供實時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