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國際老齡產業高峰論壇分論壇在上海松江舉行, 只為探索醫養結合發展養老產業的新路子,來自全國的養老、醫療相關部門以及上海市民政局、衛計委,松江區人民政府和泰康人壽等相關人士,圍繞“中國式社區養老的突破與創新”展開深入研討。與會人士表示,隨著中國老齡人口的增加,醫養融合成為養老產業發展的突破口。將結合國情和現狀更好的服務于健康養老產業的發展。
1.老齡工作需要高度重視
目前,我國正處于人口老齡化加速時期。截至2015年底,我國60歲以上老齡人口超過2.1億,約占總人口比例的16.7%。在上海戶籍人口中,每3人中就有1位60歲及以上老人。
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形勢和對策舉行第三十二次集體學習。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主持學習。總書記強調,人口老齡化是世界性問題,對人類社會產生的影響是深刻持久的。我國是世界上人口老齡化程度比較高的國家之一,老年人口數量最多,老齡化速度最快,應對人口老齡化任務最重。滿足數量龐大的老年群眾多方面需求、妥善解決人口老齡化帶來的社會問題,事關國家發展全局,事關百姓福祉,需要我們下大氣力來應對。
上海市民政局副局長蔣蕊表示,目前上海的人口老齡化表現出總量大、比重高、增速快的特點,到2015年底,上海戶籍人口中60周歲以上的老年人達436萬,占全市戶籍人口總數的30.2%,預計到2020年這個數字將會超過530萬,屆時比重將會超過35%。
“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的日益加深,養老服務面臨的壓力不斷加重。從老年人的需求來看,養老日益呈現出多樣化特點,單靠同一種養老服務形態是難以適應的,需要居家、社區、機構服務融合發展。從服務的供給來看,單靠政府的資源、家庭的力量難以持續,需要進一步把社會和市場的資源整合進來。”蔣蕊表示,在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的集體學習中,習近平總書記表示,要著力發展養老服務業和老齡產業,構建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因此,以政府為主導的養老服務社會化運作和服務機構設施的多功能融合,成為未來養老服務的發展趨勢,也是上海深化養老服務格局的重中之重。
上海作為我國老齡化程度最高的城市,在2006年率先提出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支撐的“9073”養老服務發展框架。截至目前,上海社區養老發展已初見成效,但也面臨亟需升級服務的挑戰。
從行業層面看,商業化養老服務在我國還處于起步階段,不管是社區養老還是機構養老,都未形成成熟的服務體系,存在服務無規范市場標準、監督管理難落實等問題。為此,上海市相關部門、協會、研究機構、高校等在泰康之家·申園養老社區設立“上海市老年持續照護示范基地”、“養老社區服務標準創研基地”、“上海老教授機構養老示范基地”等七大研究及實踐基地,充分研究和借鑒泰康在醫養融合實踐過程中取得的成功經驗,推動行業規范化的探索。
2.泰康養老社區的實踐探索
從2009年國內首個保險資金投資養老社區試點獲得保監會批準,到2010年泰康之家投資有限公司成立,再到2012年泰康之家旗艦社區在北京昌平奠基開工、養老社區生活體驗館開館,泰康人壽在業內率先切入養老產業。
在進軍養老社區的過程中,泰康人壽發現“醫”和“養”是分不開的,此前主打的“養老牌”也升級為“保險+醫養”新型醫療養老服務體系。
2015年9月29日,泰康人壽與南京仙林大學城管委會簽署增資擴股協議,前者戰略投資入股獲仙林鼓樓醫院80%的股權。該院按三級醫院標準建設,泰康表示,將為醫院的運營持續投入超過50億元。2016年4月9日,泰康人壽、南京大學、仙林鼓樓醫院正式簽約,仙林鼓樓醫院掛牌南京大學附屬醫院。
通過運用保險資金建設養老社區,進而對接養老保險產品和客戶,并購醫院實現和養老社區的資源互補,向上銜接
醫療保險、護理保險和養老保險等產品,同時帶動下游的老年醫療、護理服務、老年科技產品等產業。在泰康龐大的保險、資管、醫療養老的產業鏈條中,養老社區是鏈接各個板塊的重要一環。
2015年11月28日,泰康人壽投資的首個二級老年專科醫院——泰康燕園康復醫院在位于北京昌平的燕園養老社區落成。目前,泰康燕園養老社區已率先將“醫養融合”模式落地,在養老社區內配建二級康復醫院,提供集預防保健、疾病治療、慢病康復、長期護理于一體的閉環整合型醫療保健服務。
陳漢元是患有帕金森綜合癥的高齡老人,日常生活需人協助。女兒因定居國外不能在他身邊照料,年近八十的夫人則心有余而力不足。在居家雇保姆還是去養老院的反復討論后,夫婦倆最后選擇離開“小家”,住進泰康燕園養老社區。在這里,陳漢元不僅讓夫人獲得了“解放”,而且得到專業的康復指導和訓練,更重要的是,在一次身體出現險情時(短暫性休克),獲得了及時的醫療救助。
目前在中國,像陳漢元先生這樣,子女移民海外、老人留在國內的家庭不在少數。比起失能、失智老人在居家和機構選擇上的無懸念,生活尚能自理的高齡老人或都會面臨陳漢元曾有的選擇困惑。能不能在居家和機構養老間再為老人們提供一個中間的選擇,這也是社區養老的用武之地。
為此,泰康人壽遍訪歐美、日本、臺灣等養老產業發展較為成熟的國家和地區,汲取各地發展經驗,已在北京、上海、廣州、三亞、蘇州、成都、武漢、杭州共8個全國重點城市建設大規模國際標準、以醫養結合持續照護為特色的養老社區,成為全國擁有最大連鎖醫養社區的企業。泰康通過在養老社區內建立高端醫療健康護理中心,配套連鎖康復與老年病醫療機構,為養老社區內的居民重點提供急病診療、慢病管理、專業康復、健康促進等醫療健康服務。
泰康人壽執行副總裁兼首席市場官尹奇敏對記者表示,“通過醫養融合的8年實踐,我們覺得使命感更強了,那就是希望我們的客戶能夠更健康、更長壽、更富足,這也是我們更加清晰的公司戰略和價值訴求。更健康就是我們的醫療,更長壽就是我們的養老社區,更富足就是我們的財富管理。”
3.醫養融合發展養老產業
“醫養結合的模式創造了一種新的養老生活方式,老有所養,老有所依,還有老有所護,就是護理,使我們的老人在晚年能依舊保持科學的運動方式、合理的膳食結構和良好的生活習慣,從而保持健康的身體狀況。擁有一個優質的晚年生活,這是我們大家的期待,也是政府必須努力的目標。”上海市衛計委副主任吳乾渝對記者表示,“我們非常支持和鼓勵社會的資本進入醫養結合的領域。”
十三五”期間,上海將進一步完善醫療資源的布局,積極推進醫養結合,促進老年保健、醫療、康復、護理和養老服務的有序銜接。“我們希望建立起一個機構護理、社區護理、居家護理相結合的老年醫學的非常完善的服務體系。”吳乾渝表示。
去年8月,上海市民政局、衛計委、人保局、市醫療保險辦公室、市發改委、市財政局共同印發《關于全面推進本市醫養結合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本市醫養結合發展的總體目標:以老年人為本,實現基本養老公共服務應保盡保,在社會養老服務體系中讓老年人得到連續、適宜、規范、便捷的基本醫療服務。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載體,積極吸引和利用社會力量參與,承擔起對養老機構、社區托養機構以及居家老人的醫療服務支撐,實現社區內各類老年群體基本醫療服務的全覆蓋。
《意見》中提到的基本思路之一就是,在設施布局上體現醫養結合,在養老設施建設布局時,與醫療設施通盤考慮、就近安排。鼓勵有一定規模的、新建的養老機構設置醫療機構。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楊燕綏認為,選擇養老模式應該是這樣:低齡老人是以養帶醫,一旦到高齡老人就有點以醫帶養了,因為他對醫生的需要越來越多,“如果進入深度老齡社會,這個國家沒有家庭醫生,跟沒有養老金一樣痛苦。”上海老齡科學研究中心主任殷志剛則表示,養老服務發展需要明晰的是政府、市場、社會的功能定位,最大限度的發揮市場和社會的作用。
上海市松江區副區長蘇平表示,如何有效對接機構養老和居家養老,為老年人提供更專業更個性化的服務和產品;如何切實推進醫養結合,為老年人提供更高水平的健康醫療保障;如何通過體制機制的創新,加快形成更完善的養老服務產業鏈等,都需要深入研究和積極探索,“養老既是產業也是事業,我們要堅持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全民行動的有機結合,人口老齡化既是挑戰也是機會,我們要堅持應對老齡化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有機結合。老齡化既有老的負擔,也有老的價值。我們要積極看待老齡社會,積極對待老年人的老年生活,探索一條醫養結合發展養老事業的新路子。”促進養老產業健康穩定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