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主題為“可持續發展的宜居城市:共同的挑戰,共享的方案”的世界城市峰會在“花園城市”新加坡召開,期間,李光耀世界城市獎頒給了中國蘇州。
此前,中國城鎮化的最新規劃——《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已出臺,給中國未來一段時間城鎮發展劃出了藍圖。規劃提出,要加快綠色城市建設、推進智慧城市建設、注重人文城市建設。
智慧城市方面,近200個試點已經誕生,更多城市躍躍欲試;生態城市上,中國也正和新加坡開展著國家層面的合作——中新天津生態城;業內人士認為,蘇州在綠色城市和人文城市方面做的很突出,因此獲獎。
為何蘇州,而不是其他中國城市,獲國際獎項的青睞?如何看待中國的城鎮化以及期間提出的眾多城市概念?新加坡又是如何成為可持續、宜居城市的典范的?帶著這些問題,財新記者專訪了世界城市峰會常務理事黃來福(Larry Ng)。他是一名建筑師,身兼多職,也是新加坡市區重建局建筑和城市設計部主任。
財新記者:今年李光耀世界城市獎的得主是中國蘇州,它最打動的你有哪些地方?
黃來福:蘇州很多方面都具有創新力,它是當代都市的典范,既富有活力,又很好地保存了傳統——歷史古城平江的風貌。世界上很多高度發展的城市拋棄了它們的歷史和文化特色,但是蘇州用各種途徑把它們保留了下來。蘇州在整頓環境方面也做得很好。 還讓我驚奇的是,拆遷農戶的時候,蘇州實行了“一換三”政策,一家拆遷戶被能分到三套房子,一套給房主,一套給父母,一套來出租,由此保證他們的收入。
此外,蘇州還是一個熱門的移民城市,他們平等地對待原城市居民和移民,包括住房和教育,這非常好。很多城市的沖突發生在城市移民相關事宜上,因為這些移民并未融入城市之中。
財新記者:作為建筑師,你對去過的中國城市印象如何?
黃來福:我以蘇州為例。當蘇州被提名為獲獎城市的時候,它有很多創舉供其他中國城市學習。快速崛起的城市有很多城鎮化問題,如污染、高房價、交通擁堵等,所有這些問題都需要制度來解決,這就是我為何說蘇州做的很好。比如,他們將新的CBD選在金雞湖建,這樣老區的文化遺產和歷史古跡就得以保存。其實每一個城市都可以成為典范,但是蘇州在文化和藝術更勝一籌。
財新記者:你從眾多城市,可能也包括其他中國城市中選了蘇州,視其為中國城鎮化的典范之一。你又是如何看待中國的城鎮化進程?
黃來福:我們挑選蘇州,并不是讓蘇州僅僅成為中國其他城市中的模范,而是成為包括全球發展中和發達城市共同的典范。
城鎮化早期,每個城市都要考慮自己所處的背景環境,有什么資源,有什么問題,畢竟每座城市都不一樣,不能隨便復制他人,需要動員整個社會來解決這些問題。無論是中國城市,還是西方城市,還是亞太地區的城市,這些典范城市,如蘇州、紐約、畢爾巴鄂以及特別提名獎城市的首創,都有值得其他城市學習的地方
財新記者:你提到了城市概念,最近 “智慧城市”的概念在中國很流行。新加坡人曾熱烈討論“智慧城市”么?
黃來福:新加坡的智慧城市就像可持續性城市一樣。1965年,我們討論什么是可持續時,并沒有指出“這個行為是具有可持續性的”,但是我們實施的所有舉措都是可持續性的。為什么?因為新加坡缺乏資源,必須合理利用有限的資源。
同樣,很多年來,我們都在研究技術怎樣推進可持續發展。比如,現在車站坐車,你可以看到站牌上面表明哪路車何時會到,我們已經做到了這個。但是,近年來,智慧城市的概念才被正式提出。
事實上,運用社交網絡,你可以解決很多問題。有了一個問題,然后你轉發,阻止了這個問題的發生。智慧國家是通往可持續發展的一條路。另一個方面,現在很多人都注意到適應力??沙掷m力和適應力是城市重要的變化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