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新機制
找準文化旅游產業定位
思路決定出路。沿河多年的實踐證明,落后山區要實現跨越趕超,只有把文化旅游產業與山區現代農業有機結合起來,實現山區農業向第三產業延伸。早在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就提出,以資源保護和開發為重點,加快發展文化旅游產業,盡快建成獨具特色的旅游目的地。
沿河自治縣深入推進文化與旅游的融合發展,提出建設武陵山區生態旅游示范縣的發展定位,建設十二盤森林公園、烏江濕地公園、城市農業公園、民族文化風情園和烏江山峽5A級旅游景區、麻陽河4A級旅游景區、沙子空心李產業旅游4A級景區、白泥河流域鄉村旅游4A級景區、洪渡河3A級旅游景區、沙坨庫區等景區,著力打造黎芝峽—銀童峽——土坨峽烏江山峽生態觀光線;霸王谷—朱家洞—麻陽河麻陽河生態觀光線;南莊—羅家寨—紅花蓋特色農業觀光線;淇灘—思渠—洪渡民俗文化體驗線;紅軍渡—水田壩—土地灣紅色文化體驗游線的精品旅游路線,力爭在5~10年內把沿河建成集觀光體驗、休閑度假、康體養生、商務旅游、文化研究、科普試驗于一體,并具有鮮明特色和吸引力的文化旅游勝地。
圍繞創建武陵山區生態旅游示范縣的目標,沿河自治縣多次邀請專家、業內人士和新聞媒體,到沿河實地考察采風,編制和規劃了《沿河自治縣文化旅游產業總體規劃》、《烏江山峽旅游發展總體規劃》、《麻陽河旅游發展總體規劃》,出臺了《沿河自治縣旅游文化產業發展意見》,和中共沿河土家族自治縣委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2016年工作要點》,對推進文化旅游改革提出了明確的時間表、路線圖和具體舉措,這些規劃和政策的出臺,無疑為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注入強勁的動力,也為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
沿河自治縣提出“依靠貴陽、面向重慶、依托烏江、擠進長江”發展戰略,采取旅游資源共享,旅游項目市場化運作模式,進一步加強與重慶酉陽、黔江等地區合作,重點抓好與重慶交旅集團合作開發烏江山峽旅游資源工作,打造省際間精品旅游線路,初步形成大武陵旅游“金三角”格局。先后與麻陽河保護管理局、務川縣就總體規劃編制、協作開發、利益共享等方面達成共識,建立了三方協作機制,千方百計整合麻陽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旅游資源,攜手打造麻陽河生態旅游品牌。
今年,沿河自治縣深入推進文化旅游供給側改革,開展了烏江畫廊旅游景區體制改革,明確了景區的所有權、管理權、監督權、景區開發收益權等相權屬,進一步明確了烏江畫廊景區開發公司貴州烏江旅游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相關部門的工作分工及職責,深化旅游景區產權改革試點工作,加快構建產權關系明晰、責任主體到位、市場對接充分的景區經營管理體制機制。
突出優勢
謀劃文化旅游產業品牌
推動文化旅游產業大發展,資源稟賦的基礎,形成特色品牌是突破,只有將資源稟賦和特色品牌打包策劃,才能真正使文化旅游產業成為落后山區后發趕超的源動力。
沿河具有得天獨厚的生態優勢。千里烏江流經沿河境內132公里,形成89公里自然山峽長廊,烏江山峽內,山重水復,風光旖旎,“船在江中行,人在畫中游”,素有“烏江百里畫廊”之美譽,是烏江文化的天然博物館。據權威部門評估,烏江畫廊景區有一級景源點16個,二級景源點42個,三級景源點127個,2009年被國務院批復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2011年被批準為國家級水利風景區。
位于沿河西部的麻陽河和北部的洪渡河流域,總面積3萬多公頃,2004年加入中國“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成員,被確認為全球最大的黑葉猴種群分布地,譽為“動植物的天然寶庫”。龍清潭、老鷹巖、石牌、國畫石、月亮石、孔雀屏、朱家洞,涼橋等景點,如夢如幻,麻陽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沿河具有豐厚的民族文化底蘊。沿河土家文化源遠流長、異彩紛呈,厚重而獨特。有祭土王、過趕年、儺堂戲、土家婚喪禮儀、禁忌等習俗,有挑花刺繡、木石雕刻等工藝,有高腔山歌、情歌、哭嫁歌、船工號子、肉蓮花、擺手舞等民間文藝,沿河土家高腔山歌曲調優美動聽,旋律質樸無華,情感真摯熱烈,取材多樣,語言清新,具有濃郁的土家生活氣息和獨特的民族色彩。2010年和2011年,沿河分別被中國民協、文化部授予 “中國土家山歌之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土家族山歌)”稱號。
沿河是革命老區。1934年5月,由賀龍、夏曦、關向應等率領紅三軍向黔東北地區轉移,在譙家鎮土地灣建立云貴高原上第一塊革命根據地。7月21日至22日,在譙家鎮鉛廠壩張家祠堂召開了“黔東特區第一次工農兵蘇維埃代表大會”,選舉產生了新的蘇維埃革命政權——黔東特區革命委員會。這是中國共產黨在云貴高原上領導廣大勞苦大眾建立的第一個紅色政權,是紅二方面軍的發祥地,是全國八大革命根據地之一,也是全國六大紅色旅游精品區之一,境內現有紅三軍司令部舊址、黔東特區革命委員會會舊址,區、鄉蘇維埃政府,紅軍烈士墓,戰斗遺址等80多處。已核實的64個,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個,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個。
項目包裝
實現文化旅游產業化
沿河自治縣將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烏江文化作為休閑體驗的表現形式,將景區項目建設賦予文化內涵,努力構建以山區現代農業與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的新業態。
沿河自治縣借助“中國空心李之鄉”的影響力,將沙子街道南莊子村、新沙村,中界鎮石柱村、孫家村打包捆綁規劃,突出美麗鄉村建設,全力打造“賞花采果”為主題的體驗休閑旅游品牌,2013年成功將沙子空心李產業園申報為省級現代高效農業示范園區。
自塘壩鎮榨子村發現千年古茶樹之后,沿河自治縣加大古茶樹的保護力度,積極開發利用古茶樹這一得天獨厚的資源,2016年在“2016中國·貴州茶文化節暨茶產業博覽會”開幕式上,沿河被授予“中國古茶樹之鄉”。沿河自治縣組建了千年古茶有限公司,啟動了塘壩鎮古茶樹文化產業園項目建設,全力打造以“品古茶思歷史”為主題的生態旅游品牌。
將生態旅游與民族文化文化緊密結合起來,依托“中國山歌之鄉”文化品牌,以土家民歌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平臺,充分挖掘濃郁的土家民俗文化,加快推進以沙坨庫區風景為主的淇灘古鎮旅游度假區項目建設,全力打造土家文化品牌。凸顯“畫廊烏江”、“麻陽河黑葉猴王國”的生態優勢,合理利用緩沖區、可控制區,修建集休閑、住宿為一體的旅游設施,讓畫廊烏江、麻陽河走出深閨,走向省外,走向世界。
把紅色旅游與紅色文化有機結合起來,將黔東特區革命委員會舊址、黔東特區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會址等紅色景點與紅軍遺址遺跡申保、革命傳統教育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廉政教育基地打包規劃,成功打造了以黔東特區革命委員會舊址為核心的紅色旅游景區,黔東特區革命委員會舊址申報成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隨著紅色旅游聲名鶴起,該鎮加大革命文物、建筑、遺址等革命歷史遺產的保護和開發力度,先后投入3000萬元對黔東特區革命委員會舊址、黔東特區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會址舊址進行修繕復原,對分散的紅色旅游資源進行有效整合,讓紅色旅游設施更加完備、游覽內容更加豐富、服務更加完善。
夯實設施
提升文化旅游產業的人氣
近年來,沿河縣圍繞構建“三高兩鐵一航道”的骨干交通網絡,搶抓高速公路三年大會戰的契機,走出去謀求合作,先后與中交一公局、中鐵四公局、中冶集團等多家央企達成戰略合作關系,采取“BOT+EPC+政府補貼”模式,完成沿德、沿酉高速公路建設,啟動了沿河至印江高速公路建設,重慶市萬州縣—遵義道真、務川-沿河—松桃高速公路建設,地處武陵山腹地的沿河縣成為黔東地區北上重慶,長江泛珠三角地帶的橋頭堡,極大地提升了文化旅游產業的人氣。
圍繞 “麻陽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烏江山峽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黔東特區革命根據地紅色景區、中國土家山歌之鄉”四張“國字號”旅游名片,主動對接省、市旅發大會,加強與省內外知名媒體的合作,精心制作旅游宣傳折頁、畫冊、書籍和沿河形象宣傳片,完成烏江山峽中文域名注冊和商標注冊,加大對外推介力度,不斷提升沿河旅游的知名度、美譽度。
沿河自治縣積極實施“大數據+”的發展戰略,積極利用現代傳媒優勢,通過沿河政務網、走進沿河官方微信、文體廣新旅游網等大力宣傳推介沿河旅游資源。同時沿河自治縣啟動了“光網沿河、滿格沿河,數聚沿河”會戰,計劃在2017年底,完成6.09億元的投資,新建光纜線路0.64萬公里,總長度達到1.44萬公里, 3G/LTE基站達到1290個,農村寬帶接入能力12M用戶達到33%,行政村通寬帶比例達到100%,實現光阡網絡、移動網絡全覆蓋,力爭實現“村村通光阡、村村通廣電、戶戶能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