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要在扎實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挺起產業脊梁上下更大的功夫。”云南省委書記李紀恒前不久到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調研時一再強調要找準經濟轉型升級的突破口和著力點,努力把文山建設成為云南省以鋁為重點的有色金屬產業基地,以三七為主的生物醫藥產業基地,云南獨具魅力的紅色文化及休閑旅游目的地……
近日,文山州委召開常委會,通過了《中共文山州委文山州人民政府關于著力推進重點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要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發揮文山資源、區位、交通優勢,堅定不移走開放型、創新型和高端化、信息化、綠色化的產業發展新路子,按照面向高端、引領超越,彰顯特色、重點突破,創新驅動、科技支撐,科學布局、集聚發展,內培外引、開放發展的要求,強化組織領導,科學統籌規劃,集中要素投入,加強統計考核,在鞏固提高傳統支柱產業的基礎上,著力推進六大重點產業發展,加快形成新的產業集群,打造全州經濟增長新引擎。
以三七為主的 生物醫藥和 大健康產業
發展目標
2017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00億元以上,其中:中藥農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10億元以上;醫藥工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0億元以上;醫藥流通行業及相關服務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60億元以上。
2020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000億元以上,其中:中藥農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00億元左右;醫藥工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500億元左右;醫藥流通行業及相關服務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00億元左右。
重點任務
中藥材標準化種植基地建設。重視種源研究,建設國內規模最大、規范化程度最高的三七標準化種植基地,統籌推進有市場潛力的其他中藥材標準化種植基地建設。
開展新產品研發。整合全州生物醫藥領域創新資源,充分利用國內生物領域創新資源,以原創突破、優化提取工藝和二次開發為核心,提升三七系列提取物、藥品、保健食品、日化用品等重大產品的研發水平,推進三七保健酒、口服液、食品等新產品的研發和產業化。
加強現代商貿物流基地建設。做大做強文山三七中藥材市場,加強中藥材市場監管,規范入駐藥材市場的準入管理,建立質量檢測、質量可追溯體系,建立現代倉儲物流中心。推進互聯網+經營模式,強化網絡市場,加大電子商務發展力度。逐步建立電子交易、第三方檢測、全程可追溯與信息服務、標準化服務、倉儲物流服務、金融服務等融合發展的現代商貿體系。
建設高水平科研平臺。依托骨干企業和科研院所,引進高層次科技人才和團隊,開展以三七為主的生物醫藥和大健康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培育和推進云南省三七產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升級為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聯合省內外科研院所建設國內一流的三七研發平臺,充分整合科技資源,研究解決三七產業發展中面臨的重大科技問題。
打造“文山三七”大品牌。按照政府主導、企業為主的思路,開展三七產業宣傳頂層設計和總體策劃。用好文山三七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專用標志和文山三七地理標志證明商標,著力打造一批優秀產品,培育三七大品牌。大力提升三七知名度和品牌影響力,讓文山三七成為文山乃至云南的一張獨特名片。
發展大健康產業。統籌利用生物醫藥、醫療、生態旅游等優勢資源,鼓勵發展多樣化的健康產品和服務,構建集養老、養生、醫療、康體等為一體的大健康產業體系。
重點項目
打造特色園區,力爭把文山三七產業園區培育為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和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加大龍頭企業培育力度,扶優扶強一批本土龍頭企業;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進國內外醫藥企業參與以三七為重點的生物醫藥產業開發,建設以三七為重點的現代化生物醫藥產業企業集群。
新型冶金化工和 新材料產業
發展目標
按照“一批技改提升項目,一批開工建設項目,一批竣工投產項目,一批對接引進項目”的思路,強化產業的精深加工,延伸產業鏈,提高產業集中度,努力將文山打造成云南省重要的新型冶金化工基地。2017年,以鋁為主的新型冶金化工產業實現產值180億元左右;2020年,產值500億元以上,增加值200億元以上,新材料主營業務收入達到100億元左右,年均增長28%左右。
重點任務
依托文山州豐富的礦產資源和冶金產業基礎,大力發展以鋁為重點,鋅、銦、鎢、銻、金、錳、鎳、鈦、鎵等共同發展的冶金產業,提高裝備和工藝技術水平,實現新材料和新型冶金化工產業有機融合的特色產業,推進大資源向大產業發展。積極引入國內外技術、人才資源和成套設備,在金屬基復合材料、稀貴金屬為基材的新型材料以及新型環保材料等領域開展集成創新,突破一批關鍵技術,提高新材料產業的精深加工程度,擴大新材料產品的種類和品質,不斷延伸產業鏈,力爭向冶金化工新材料產業鏈的高端發展。重點開發鋁材、錳基材料、鋅材、錫材、銻化工材料、鎢化工、鈦白粉等金屬基復合材料,積極拓展銦、鎢、鎵等稀貴金屬為基材的新型電子信息材料、催化材料、半導體材料,形成一批有色金屬新材料產業集聚區。加大石材、高嶺土資源開發利用力度,探索發展碳化硅新型不定型耐火材料、碳化硅纖維、功能陶瓷等新材料產品。
重點項目
以馬塘工業園區、百色—文山跨省經濟合作園區、馬關縣工業園區、麻栗坡縣工業園區、丘北工業園區、西疇縣石材園區等園區為載體,重點開展鋁型材的開發項目、鉬鐵冶金全過程先進技術集成與研究項目、高雜低鎢礦石處理工藝深入研究等課題研究,重點建設ITO靶材產業化項目、高純銦項目、馬關縣銦材料研發加工基地、西疇微晶石生產基地建設項目,重點招商引資汽車輪轂項目、高速列車用鋁合金高功率散熱器系列產品開發技術改造項目、太陽能發電應用鋁組件加工項目和5萬噸航空鋁合金預拉伸中厚板項目。大力支持現有龍頭企業發展壯大,積極引進大型企業參與資源綜合開發利用。
旅游文化產業
發展目標
2017年,旅游業總收入達到140億元左右,旅游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2%以上;2020年,旅游業總收入達到230億元以上,年均增長20%左右,旅游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4%以上。
重點任務
貫徹落實云南省旅游產業轉型升級三年行動計劃,以全域旅游為方向,以打造精品景區和品牌產品為途徑,形成“頂天立地、鋪天蓋地”的井噴式發展文山旅游新趨勢。
瞄準國際化、高端化、特色化目標,把文山打造成為云南旅游文化產業的新高地,把普者黑、壩美打造成國際著名的旅游目的地和云南旅游文化產業轉型升級的示范區。
鼓勵發展旅游新業態,大力開發生態旅游、休閑度假旅游、商務會展旅游、康體運動旅游、鄉村民俗體驗旅游、特色產業發展、邊境旅游項目,建設研學旅游基地,推出情感旅游產品、探奇探秘產品。提升旅游服務接待水平,加強旅游市場監管和旅游標準化體系建設,對文山旅游文化形象整體包裝和推廣。挖掘、整理豐富的民族文化藝術資源,不斷豐富民族文化內涵,拓展民族文化外延。大力開發與文化創意結合的珠寶、刺繡、雕刻等文山特色創意產業,推進文化產業與旅游業、服務業融合發展,促進產業提質增效。加快文山旅游文化品牌建設,努力培育旅游文化消費市場。
組建文山州旅游產業發展聯盟,積極發展和壯大我州旅游文化企業,培育旅游文化集團公司,積極引進有實力、有市場、有責任的省內外大型旅游文化企業、集團公司參與我州旅游文化資源開發建設和旅游文化市場運營。
重點項目
重點以丘北普者黑、廣南壩美、麻栗坡老山為支撐,抓好文山市盤龍河濱水生態休閑帶及城區人文景觀、硯山黑巴草場,西疇香坪山芳香旅游區,麻栗坡英雄老山圣地、城寨白倮原始部落,馬關八大木寶石地址公園,富寧剝隘休閑康體度假旅游區等一批重點旅游文化項目。打造《夢幻普者黑》《尋夢世外桃源》《老山頌》《坡芽歌書》《太陽鳥母》《國旗下的老山》等演藝項目,提升旅游景區文化內涵。
外向型加工和 制造產業
發展目標
2017年,主營業務收入實現35億元左右,其中裝備制造業收入10億,消費品加工業25億元左右;2020年,主營業務收入達到55億元左右,其中裝備制造業收入20億,消費品加工業35億元左右。
重點任務
搶抓國家實施“一帶一路”戰略機遇,充分利用我州區位優勢,依托馬塘工業園區,以國內和東南亞、南亞國家市場為目標,積極承接先進裝備制造領域的國際國內技術和產業轉移,鼓勵企業自主開發和引進高新技術、先進生產工藝和裝備,改造提升傳統裝備制造業,形成特色突出、優勢明顯、高效低耗、生態環保的裝備制造業。重點鼓勵礦山機械設備、大型非標件制造等領域的先進技術產業化應用,實施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戰略,利用與三一重工等知名企業合作的機遇,進行技術整合,拉動我州制造業發展,逐步構建和發展我州裝備制造產業集群。
以“文硯平”半小時經濟圈布局建設承接產業轉移集聚區,依托美泰玩具、富士康科技等一批知名企業,加快承接電子、家電、紡織服裝、鞋帽、塑料制品、玩具、五金等出口導向型消費品制造,打造面向南亞東南亞的電子信息產品、 輕工紡織產業平臺和加工貿易平臺。力爭“十三五期間”在工業園區承接產業轉移加工區設立綜合保稅區申報成功,滿足入駐園區的外向型出口加工貿易企業進出口需求。
重點項目
加快硯山工業園承接東部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轉移示范的“園中園”建設,推進進駐園區企業生產線項目建設,形成上下游產業鏈集聚發展;積極支持文山通用機械制造有限公司發展加強與三一重工等知名企業合作,加快非標件發展。鼓勵和支持企業依托現有的產業資源,組團式、鏈條式、配套式引進原料供給、產品組裝等產業鏈企業入駐園區發展。鼓勵本地信息技術服務企業、互聯網企業提升技術服務能力和影響力,向軟件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轉型。
高原特色
現代農業和 食品加工產業
發展目標
2017年,全州農林牧漁業增加值達到160億元,2020年,全州農林牧漁業增加值達到180億元;2017年,食品加工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75億元左右,2020年,主營業務收入達到121億元左右,年均增長16%左右。
力爭培育銷售收入達10億元以上的農業“小巨人”1戶,農業“小巨人”銷售收入年均增長8%以上。農村一二三產業綜合產值達到500億元以上。
重點任務
著力轉變農業經營方式、生產方式、資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積極發展品質優良、特色明顯、附加值高的優勢農產品,構建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建設標準化、規模化、穩定高效的農產品生產基地,打造高原特色農業產業經濟帶,促進農業持續健康發展;以園區建設為依托,進一步加快發展辣椒、蔗糖、木材加工、木本油料、畜禽、茶葉、果蔬產業等優勢食品加工產業發展,提高技術裝備水平,健全標準體系,努力將文山建設成為全省重要的甘蔗、木本油料、綠色健康食品的生產和加工基地。推動農產品“產加銷”一體化經營,大力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休閑農業、鄉村旅游,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拓展農業發展空間。
重點項目
加快高標準農田、現代農業示范園區、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等項目和文山三七產業園區、硯山工業園區、丘北工業園區等項目建設。大力培育發展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積極引進國內外大型農產品加工企業進駐發展。
邊境貿易和 物流業
發展目標
2017年,實現邊境貿易總額87億元人民幣,現代物流業增加值達到35億元左右;2020年,力爭邊境貿易總額實現120億元人民幣,年均增速為12%,現代物流業增加值達到65億元左右,年均增長22%左右。
重點任務
擴大對外經貿規模,鞏固傳統市場,開拓新興市場,培育一批上規模的進出口企業,多方位引導和扶持邊貿進出口企業做大做強。以麻栗坡邊境經濟合作區“一個載體”為核心,以天保、都龍、田蓬口岸“三個窗口”為依托,大力推動邊境貿易的發展。根據口岸功能區的布局,擴大邊境貿易的區域范圍,繼續爭取口岸特殊監管區域政策支持,爭取國家對重要農產品給予進出口配額的支持政策。做活邊民互市貿易,邊貿活商,以商促業,帶動就業,帶動加工,聚集人氣,增加邊民收入,促進邊境貿易發展。探索一口岸多通道管理模式,推動“邊民互市+落地加工”模式發展,培育一批重點邊貿企業,擴大文山對越貿易量。
結合產業發展需求和城市功能定位,依托干線鐵路、公路、機場、口岸、港口,構建“區域物流樞紐中心—物流園區—物流中心—專業物流項目”等多層次、廣覆蓋的現代物流布局體系和完善的物流網絡。根據文山州的資源和區位優勢,構建物流通道,統籌規劃建設口岸物流中心、云桂鐵路沿線物流園區、商貿物流中心。輻射帶動滇東南地區及其周邊地區,逐步成為商品流、資金流、技術流、信息流與人才流匯聚的中心,形成多層次、網絡化的現代物流網絡布局。推進物流基礎設施有效銜接,加快發展口岸物流、制造業物流、城市配送物流、互聯網+物流、航空物流以及冷鏈物流六個重點領域。
重點項目
推進天保口岸、都龍口岸、田蓬口岸為主的邊境通道建設,依托邊境通道建設邊民互市點,完善相關配套措施,并逐步加強對其他重點邊民互市點的建設。加快推進麻栗坡縣天保口岸現代物流中心、馬關縣都龍口岸物流中心、富寧縣田蓬口岸國際物流中轉中心等口岸物流建設。進一步加快廣南縣、富寧縣、丘北縣火車站物流園區等云桂鐵路沿線物流園區的建設。進一步加強硯山現代物流園區、馬塘工業園區綜合物流中心、富寧港物流園區、百色—文山跨省經濟合作園區、西疇縣興街出口貿易加工區商貿物流園區等物流園區建設。支持具有良好發展基礎的企業發展成為專業化、社會化的現代物流龍頭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