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綠色生態農業十大行動現場推進會在新余召開后,市農業戰線緊緊圍繞會議精神,在抓好傳統農業發展的同時,始終堅持堅持綠色發展理念,把發展綠色生態農業作為推動農業轉型升級的主攻方向,力爭“十三五”期間打造全省綠色生態農業示范市。
防控農業污染源頭——
打造綠色生態農業基地
防控農業污染,離不開調整施肥結構,離不開農業清潔生產。
“十三五”期間,全市農業生產將深入推進測土配方施肥,力爭每年推廣面積穩定在150萬畝以上,技術覆蓋率90%以上。鼓勵和支持應用土壤改良和地力培肥技術,力爭每年綠肥種植面積穩定在10萬畝以上。積極探索有機養分資源利用有效模式,鼓勵開展秸稈還田、種植綠肥、增施有機肥,合理調整施肥結構,引導農民積極施用農家肥。加快綠色防控技術推廣,率先在“三品一標”農產品生產基地推廣應用綠色防控技術。發展病蟲害統防統治服務組織,力爭”十三五”末,主要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覆蓋率35%以上,專業化統防統治覆蓋率45%以上。認真落實畜禽養殖“三區”規劃。創建一批畜禽養殖標準化示范場和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開展生豬高床養殖試點示范。加快畜禽規模養殖場糞污貯存處理設施建設,重點推廣漏縫地板、凹墻“碗式”飲水等新技術新工藝。
農村沼氣工程建設是推進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重要一環。“十三五”期間,全市將以鳳陽、鈐山、鵠山為核心,發展標準化生態養豬,建設3個大型沼氣集中供氣站,實施沼氣發電、沼渣沼液生產有機肥,輻射帶動全市150萬畝次水稻、蔬菜、水果等農作物實現綠色種植,在全市構建“農業資源—農業產品—農業廢棄物再利用”循環機制。
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
打造綠色生態農產品品牌
緊扣糧食、新余蜜桔、商品蔬菜等主導及特色產業,加快制修訂符合新余實際的綠色生態農產品生產標準或生產技術操作規程,推進農業生產規范化。引導社會資本參與農業標準化生產,扶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率先開展標準化生產,創建一批綠色生態農業示范基地。“十三五”期內,力爭高標準農田達到50萬畝、新余蜜桔面積達到15萬畝、葡萄2萬畝、中藥材3萬畝、商品蔬菜4萬畝,改造池塘面積達到1.3萬畝。
加大“三品一標”認證力度,爭取2020年全市綠色有機農產品面積到達40萬畝,全市無公害農產品達120個,綠色農產品數達40個,有機農產品數達30個。同時建立健全“三品一標”農產品信息管理數據庫,推進農產品質量標識制度。落實農產品質量安全屬地管理,建立完善全市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三品一標”認證產品100%納入可追溯范圍。
注重三次產業融合
推動農業提質增效
“十三五”期間,將依托全市綠色生態農產品生產基地,拓寬產業鏈條,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休閑農業等二三產業。
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產業。在穩定糧食總產量55萬噸、生豬90萬頭的基礎上,按照“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發展思路,發展新余蜜桔、中藥材、草食畜禽、特種水產等產業。探索光伏應用農(林)、漁光互補發展新模式,促進全市光伏農業發展。推動特色產業向優勢區域集聚,向園區集中,打造一批特色鮮明、集中連片的優勢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
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重點圍繞糧食、果蔬、棉麻、畜禽、水產、中藥材等產業,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加快高新區以食品加工為主的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支持企業引進新技術、開發新產品、新上生產線,帶領企業參加全國性產品展銷、品牌宣傳。重點發展棉麻加工、糧食精深加工、肉食品加工、果蔬加工、油茶精深加工、中藥材加工企業,實現產能、質量和效益同步提升。
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借鑒臺灣休閑農業先進經驗,加快構建集生態保護、農耕文化、休閑娛樂、鄉村旅游、科普教育和農事體驗于一體的休閑農業產業體系,結合特色農業、創意農業和現代設施農業,打造一批有創意、有特色的休閑農莊,創建一批星級農家樂,設計一批精品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