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將生物技術有效轉化成生產力,成為令研究者非常棘手的難題。
9月10日,2014深圳國際BT領袖峰會和2014深圳國際生物/生命健康產業展覽會以及第九屆國際基因組學大會在深圳會展中心開幕,這是截至目前我國生物科技領域最高規格峰會。
國家發改委高技術產業司副巡視員徐建平在致辭時指出:“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生物產業已經形成了較好的技術積累和產業基礎,是未來有可能在國際競爭中脫穎而出的重要領域之一。”
中國生物技術產業化尚待時日
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特區之一,深圳在科學技術創新方面一直走在全國的前列。深圳已經成為我國生物、生命健康產業的重要地區之一,培育了邁瑞、華大基因等一批生物科技領域領先企業。
深圳市市長許勤表示:“深圳把生物產業、生命健康產業分別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重點進行培育和支持。去年又出臺了生命健康產業的發展規劃和政策,著力構建全鏈條、全要素的政策支持體系,加快集聚優質技術和產業資源,在大鵬半島和深圳的東部地區加快打造國際生物谷,努力建設生命科技強市,生命產業大市和國際一流的生命健康的產業基地。目前,深圳的生物產業規模已超千億元,每年保持15%以上的高速增長。”
眾所周知,生物學研究需要大量資金做支持,而其轉化為生產力的時間非常漫長,很有可能因得不到足夠的資金支持而胎死腹中。如何將生物技術有效轉化成生產力,成為令研究者非常棘手的難題。在深圳首屆BT領袖峰會上,健康界就此話題詢問了美國和中國生物領域的科學家和企業家。
作為基因科技領域內的翹楚,1999年成立的華大基因至今仍然靠外界投資而生存。至于為何成立15年仍然不能實現自給自足,華大基因董事長汪建坦言,基因測序面臨的首要阻力是認知問題,包括民眾、醫務工作者、政府等對新事物的認知都比較漫長。其中,政府政策的嚴格管制成為華大基因將研究成果推向市場的最大壁壘。
今年6月30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CFDA)批準華大基因為首家高通量測序診斷產品的提供機構,其測序基礎即是CG系統。這成為基因測序領域政策松動的一個信號,引來市場的歡呼。對此,汪建抱著平和的態度看待:“政策批準了,我們就開始走。政府的監管是非常嚴格的,我們只做政策允許我們做的事情。”
對于前段時間盛傳華大基因啟動上市的話題,汪建表示,計劃上市的是華大基因旗下一家子公司,至于具體公司名稱及何時上市他則拒絕透漏。
同樣受到政策管制困擾的還有北科生物。這家專事干細胞研究的公司成立于2005年,專注于生物治療和生物技術的臨床轉化兩大領域。北科生物董事長胡祥無奈地指出,該公司成立9年來,仍然處于投入期,沒有實現盈利。胡祥一直在探索干細胞臨床治療的創新商業模式,并尋求國內外合作。在首屆BT領袖峰會上,北科生物與美國一家生物技術公司簽署了合作協議,美國這家公司擁有的一款腫瘤免疫藥物在2013年被北美腫瘤醫師協會評為腫瘤免疫的1號藥物。“雖然干細胞診斷和治療目前仍然面臨政策壁壘,但我們已經在研究和人才方面都做好了準備,靜待法律、法規政策破冰那天的到來。”胡祥強調。
其實,大洋彼岸的美國生物界也面臨著生物技術產業難的問題。200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杰克?紹斯塔克指出:“我開展的研究都是基礎性的,需要大量資金支持,要想轉化成生產力需要比較長的時間,幸好給我投資的機構有比較長遠的眼光。我堅信基礎研究最終是能夠轉化成生產力的。”同時,他還指出,美國生物科學家面臨的政策環境的確要比中國科學家面臨的環境寬松一些。
當然,有很多生物科學家的機遇可能沒有汪建、胡祥以及杰克?紹斯塔克這樣好,很多研究者因為頂不住經濟壓力而放棄了很好的項目。美國馬里蘭州蒙哥馬利郡行政部門特別項目負責人齊麗莉為此深感痛心,她于2013年參與建立了生物保健創新中心,該中心是一個致力于推進生物研究商業化的創新中介,搭建科學家與投資人之間的橋梁。作為一名美籍華人,她也關注中國的生物研究科學家,并在中國創立了生物保健創新中心辦事處,為正在尋求資金支持的中國基礎生物科學家提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