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加速下行,“十三五”期間目標經濟增速將確定為多少備受關注。國家發改委規劃司司長徐林表示,GDP增速目標應該會比6.5%更高一些,可以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措施釋放經濟增長潛力,實現目標增速。
11月14日下午,徐林在北大國發院“CMRC中國經濟觀察報告會”上稱,“十三五”規劃的核心目標是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他指出,為完成該目標,根據測算如果今年GDP增速實現7%,“十三五”期間GDP年均增速必須達到6.523%;如果今年GDP增速為6.9%或6.8%,未來五年年均GDP增速必須分別達到6.543%、6.56%以上。
“6.5%不是目標,是底線,目標應該比6.5%更高一點。”徐林稱,“6.6%、 6.7%,還是7%,到底是多少目前并沒有定論。我們正在研究測算這個目標,這還要和其他一些目標匹配。”
現場有觀眾提問稱,當前中國經濟是否見底并未形成共識,如果確定了6.5%的經濟增速目標,會不會對未來中國的改革與發展形成一個枷鎖?
對此,徐林表示,“沒有那么悲觀”,中國經濟雖然面臨一些下行壓力,但潛力“也還是不小的”。經濟學家對中國經濟潛在增速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6.5%到7%之間,“十三五”期間設定6.5%到7%的增速目標,和中國經濟增長潛力差距并不大。
徐林稱,中國還有很多可釋放的增長潛力,中央提出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要原因是中國升級的、高品質的消費需求,在現有供給體系下并沒有得到很好的滿足。
究其緣由,他指出,一些可能是技術能力方面問題,這可以通過鼓勵企業加強技術改造與創新的力度,進一步來滿足;另一些可能是被現行制度制約,服務業領域很多需求被現行的一些不合理管制制度所制約。
徐林舉例稱,按照中國目前人均7600多美元的年收入水平,文化娛樂消費支出占整個消費支出比重本應該在20%左右,但實際上城市大概8%多一點,農村只有4%,跟世界平均規律性支出比例有很大差距。此類消費需求主要還是受到現行過于嚴格的制度監管和管制的影響,如果通過制度性改革紅利釋放出來,中國會有更好的機會實現增長潛力。
徐林指出,人口脫貧是“十三五”規劃目標的一大短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使現有標準下所有貧困人口全部實現脫貧。2014年年底,中國還有7017萬貧困人口,2015年可能使一千萬人脫貧,“十三五”期間大概有6000萬人口需要脫貧。
對于這6000萬人人口的脫貧,徐林表示,“十三五”期間將加大公共資源配置,實施精準扶貧、產業扶貧、生態扶貧、異地搬遷扶貧。但是還存在很多農村“失能人口”,可能還會有一千多萬人靠這些措施解決不了。這就要靠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進行脫貧,讓其在貧困線以上生活,不解決這些人的脫貧問題,小康社會就站不住腳。
徐林表示,另一個短板就生態扶貧問題。過去五年規劃里有很多生態和環境保護的目標,特別是排污目標,最后評估顯示都完成了。但是老百姓切身感受到的空氣質量、水質量、土污染情況,食品安全情況,不是改善了,可能還惡化了。
“所以這次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目標的提法跟過去不一樣,提出要使生態環境質量要有所改善。”他稱,目標也就是說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必須得到逆轉,“十三五”期間必須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下更大力氣。
徐林表示,為加強生態保護環境保護,中國實行了主體功能區域制度,對960萬平方公里國土,包括海洋都進行了主體功能分工,設定了禁止開發區和限制開發區,重點開發區和優化開發區。同時,通過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制度強化自然資源的保護,現在正在對全國以縣為單位建立資源環境承載力的評價和預警制度。
徐林表示,本次“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共享發展、開放發展”五大發展理念,特別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這在過去沒有專門提過。
“根本問題要解決發展動力機制的轉化問題,形成新的動力機制。”他指出,新動力機制來自兩方面的創新,一方面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創新,未來可能會更多側重于如產權制度改革、國企改革、金融和財稅制度改革等基礎性的體制機制改革。
對于如火如荼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徐林稱,“就創新而言,要更好地發揮一個國家精英的作用。”他指出,一定要有一套制度來激勵精英、保護精英。他強調,要有對私人產權好的尊重和保護,激勵企業家精神,利于形成企業家對未來的預期。
在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作用時,徐林稱政府應該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如果政府管得過多、管得過死、審批過多、監管過嚴,都會增加制度性交易成本,在“十三五”規劃中要好好研究、謀劃政府如何更好地發揮作用。
徐林指出,另一個方面要發揮科技創新的引領作用,實現科技到經濟、到現實生產力的轉化。這涉及到教育、人力資本,國家創新能力的培育,這不是兩三年可以完全解決的,需要有積累的過程。
“但是中國也不需要因此悲觀。”他稱,中國一年專利注冊量達80萬,已經是全球第一,當然專利的質量可能有點問題,比如很多專利是論文專利,可能缺乏向生產力轉換的基礎。但中國正在向前邁進。
徐林表示,“十三五”規劃要明確科技創新取得突破在未來五年甚至更長一段時間的戰略方向是什么,基礎研究戰略重點的確立,必須結合中國現實的研究能力,不能提得太高大上。同時,要建立高效的創新組織體系,更好地發揮政府、企業、研究機構、大學的作用,形成從科研到生產力轉換的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