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京津冀區域整體功能定位和河北省“三區一基地”定位,精準確定功能分區,精準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產業轉移,精準打造發展平臺和載體,以交通、生態環保、產業三個重點領域率先突破為著力點,聚焦承接疏解、補齊短板,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在河北省全面落實。

一、積極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
堅持政府引導與市場主導相結合,集中承接與分散承接相結合,根據需要疏解的非首都功能特點和我省發展條件,明確承接重點、次序、方式和區域,實施分類指導,搭建承接載體,創新承接方式,優化承接環境,確保非首都功能轉得來、穩得住、能發展。
明確承接對象及重點。重點承接各類產業轉移,特別是對嚴禁進入北京的京外中央企業總部、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型企業、制造業零部件配套加工企業,引導其向省級以上經濟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園區、交通沿線重點產業園區和沿海重化工業基地轉移。積極承接教育、醫療、健康養老和培訓機構等社會公共服務功能疏解,特別是對嚴禁在北京審批或升格的高等教育單位、綜合性醫療機構,重點向教育醫療資源相對集中、基礎雄厚、生態環境良好的地區布局。有序承接區域性物流基地、專業市場等部分第三產業,特別是對嚴禁在北京設立的信息中心、后臺呼叫中心、數據中心等金融后臺機構,重點由商貿物流業發展勢頭較好、具有比較優勢的地區承接,并通過發展電子商務、連鎖經營、品牌營銷等方式,促進產業轉型升級。主動承接行政性、事業性服務機構及社會組織和企業總部疏解,特別是對嚴格控制成立或遷入北京的事業性服務單位、社會團體以及行政性、事業性服務機構,重點由位于首都“半小時通勤圈”內的生態環境優、商務成本低、生活品質高的重點城鎮承接。
加快推進“微中心”建設。按照“突出重點、統籌兼顧”的原則,綜合考慮區位、交通、土地、水資源和能源保障、環境承載、人口及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等,依托中小城市,沿京廣、京九、京滬、京哈、京沈、京張等鐵路和高速公路通道,布局建設一批定位明確、特色鮮明、職住合一、規模適度、專業化發展的“微中心”,發揮比較優勢,科學合理有序地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以及聚集發展要求較高的產業或生產環節轉移。
二、推動重點領域率先突破
圍繞京津冀協同發展的主要目標任務,著力推動交通一體化、生態環境保護和產業升級轉移等重點領域率先突破,為協同發展起到支撐、示范和帶動作用。
推進交通一體化發展。堅持協同發展交通先行,著眼京津冀城市群整體空間布局,適應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和產業升級轉移需要,加快重大交通一體化項目建設,構建“四縱四橫一環”網絡化格局。優先完善北京與沿海、北京與周邊、設區市與京津之間的路網布局。加快建設“軌道上的京津冀”,重點推進京唐、京張、京沈、京衡等鐵路建設,形成便捷的快速客運通道;推進北京新機場“五縱兩橫”配套交通項目建設,完善臨空經濟區交通網絡以及與北京之間的快速軌道交通;推進北京城市軌道交通延伸項目,積極謀劃亦莊至廊坊、房山至涿州、大興至固安、通州至燕郊輕軌項目建設,加快北京與周邊軌道通勤交通發展。加快“對接路”建設,全部打通我省境內與京津交界的“斷頭路”、拓寬“瓶頸路”,推進京津冀交通環線通道建設,完善設區市通達京津的多通道高速公路網絡。構建統一開放的運輸市場,提升一體化運輸服務管理水平。到2020年,區域一體化現代綜合交通網絡基本形成。
加強生態環境共建共享。按照“統籌謀劃、嚴格標準、重點突破、聯防聯控”的原則,劃定和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建立區域環境監測預警、信息共享和協調聯動機制,對區域內排污企業實行一體化臺賬式管理,推進跨區環境聯合監察、跨界交叉執法、環評會商、區域污染聯防聯控。與京津聯合開展污染防治技術攻關,持續推進科學治霾、精準治污。探索開展跨區域排污權交易,建立水權交易平臺,深入推進碳排放權交易。加快區域生態屏障建設,實施山水林田湖生態修復工程,構建京津保生態過渡帶、壩上高原生態防護區、燕山—太行山水源涵養區、低平原生態修復區和沿海生態防護區“一帶四區”的生態安全格局。攜手京津建立區域生態環境保護基金和橫向生態補償機制,重點支持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領域的重大工程。到2020年實現區域生態環境質量明顯好轉。
推進產業對接協作。積極推進京津冀區域產業布局調整和產業鏈重構,把承接京津產業轉移與加快自身轉型升級有機結合起來,借力京津在更高層次上參與區域產業分工協作,實現與京津的錯位發展,打造產業發展新優勢。
打造跨區域優勢產業鏈。圍繞汽車、新能源裝備、智能終端、大數據、現代農業、生物醫藥等產業鏈條長、協同發展基礎較好的重點領域,著力增強配套生產能力,提升加工制造水平,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拓展研發營銷服務,與京津共同構建從研發設計到孵化轉化、從總部經濟到生產基地、從整機組裝到零部件制造等多種形式的產業鏈條,逐步形成協作共贏的產業發展模式。
搭建產業合作平臺。積極探索與京津共建共管共享園區新模式,重點推進北京新機場臨空經濟區、曹妃甸協同發展示范區、冀南新區產城融合發展示范區、亦莊永清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渤海新區北京生物醫藥產業園、冀津涉縣天鐵循環經濟產業示范區、蘆臺漢沽協同發展示范區、中關村海淀園秦皇島分園等合作園區建設,進一步完善園區基礎設施和配套公共服務,利用京津品牌優勢開展聯合招商,爭取央企和國內行業領軍企業率先入駐,吸引相關產業和協作企業聚集發展,打造新的產業發展增長點。到2020年,與京津優勢互補、分工協作、創新驅動、協同發展的產業格局基本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