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緊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的目標,以深化改革創新為動力,把握加快推進產業轉型升級這一條主線,充分發揮蘇南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的戰略機遇,全面推進增強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和完善創新創業環境兩大工作重點,持續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社會創新成果轉化能力、服務基層服務企業能力” 三大能力。 狠抓 “四個鞏固提升、四個重點突破、兩個積極探索”。對在實踐中行之有效的經驗做法和工作舉措,在政策落實、 科技人才、 產學研合作、 載體建設四個方面要強化鞏固提升,確保蘇州市科技創新綜合實力保持全省前列;聚焦蘇州市科技創新的重點難點問題,在企業創新能力、 產業技術水平、 廣場功能完善、科技金融結合四個方面實施重點突破,打造蘇州市科技工作的特色和亮點;圍繞深化體制機制創新,在科技惠農惠民和科技管理改革兩個方面開展積極探索,切實激發全市科技創新的持續動力。
一、 機制創新,激發企業創新活力
一是支持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決策主體。加快建立企業主導技術創新決策的體制機制,繼續鼓勵支持大中型工業企業和規模以上高新技術企業全面建設研發機構,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
二是進一步支持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投入主體。繼續認真落實研究費用加計抵扣、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等科技政策。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提升研發水平,創造研發成果;三是是強化創新型企業梯隊建設。集成創新資源,重點培育發展一批以優秀企業家和創新創業高層次人才為核心團隊、以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為核心競爭力的創新型企業群體。不斷增強區域經濟轉型升級的生機和活力,繼續實施能夠促進科技型中小微企業發展的 “瞪羚計劃” 和“雛鷹計劃”;四是支持企業成為創新活動的組織主體。支持企業引進國際先進技術成果,幫助企業開展跨國技術研發合作與轉移;提升企業整合人才、 技術、 資金等創新要素的能力,推動企業將技術創新成果知識產權化、 知識產權標準化、 技術標準產業化;引導企業介入高校院所的早期研發,構建利益共同體;五是支持中小微型民營企業成為創新活動的力主體。加快中小微型民營企業的轉型升級,引導企業加大科研經費投入,提高其自主創新能力、企業效益,從政策優惠的享受者轉變為反哺財政稅收的貢獻者。
二、 創新引領,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一是推動產業技術創新。以重大科技項目和重點工程為依托,不斷深化協同創新的領域和范圍,集成科技資源引導、 支持企業與高校院所合作,培育壯大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興產業;二是加快創新載體建設。在建設好中科院納米所、 醫工所、 浙大工研院等重點載體的基礎上,加快布局一批產業技術研究院、 企業研究院等研發機構,加大協同創新步伐,爭取在重大裝備制造、 小核酸藥物、 納米技術應用、 合通信等領域取得創新性技術突破;三是充分發揮蘇南自主創新示范區的效用。充分利用好蘇南中心各平臺的功能,各平臺要向下延伸、 向下扎根,實現市縣聯動,資源共享。市生產力促進中心要作為蘇南中心的運營主體,通過服務功能和體制機制的健全完善,把來自市場的社會資源和來自政府部門的行政資源整合起來。
三、 多元投入,改進科技投入體制
加快完善財政科技投入機制,改革經費配置方式,提高科技投入的績效水平。一是構建多元科技投入體系。構建以財政科技資金為引導,股權交易、風險投資、金融信貸、上市融資為重點渠道,質押借貸、信用評估、科技保險、融資擔保為主要內容的科技投入體系;二是財政科技投入方式不斷改進。通過制度保障財政科技經費的增長幅度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幅度;逐漸改進財政經費的使用方式,從事前支持、直接支持更多的轉向事后補助、 間接支持。加快科技經費 “撥加投、撥加貸、撥加保、撥加獎”等間接支持的改革步伐,充分發揮“政府+銀行+擔保+保險+科技中介服務”的科技金融模式的作用;深入開展“科易保” 和 “科創投” 等創新服務;以信貸、 保險、 創投、 擔保四個方向為突破口,進一步完善 “首投”、“首貸”、“首保” 機制;三是科技經費管理機制更加規范。進一步完善信息公開制度,健全“公開、公平、透明”的科技管理制度,同時引入第三方評估機制,建立科信用和績效評介體系,加強事中事后監管,構建以提高創新績效為目標的科技投入評價機制。形成一套嚴格規范的計劃管理程序,實現項目管理流程的信息化;市級科技計劃均通過媒體公布項目申報要求、 擬立項數等信息,增強科技資源配置的公正性和有效性;四是加大科技政策落實力度。圍繞研發費用加計扣除、 高新技術稅收優惠等重點科技政策,加大政策宣傳力度,支持企業加大研發投入。
四、 整合資源,全力構筑人才高地
一是大力培育引進高端人才。以產業未來發展為導向、 企業需求為重點,緊緊圍繞人才的培養、 引進和使用三個環節,不斷深化并實施姑蘇創新創業領軍人才計劃和 “1010工程” ,大力培育引進一大批領軍人才、 創新團隊;二是全力扶持領軍人才創新創業。加強從項目的爭取、 政策的落實、 高新技術企業的資格認定、 科技金融等方面對領軍人才創辦企業的服務和集成支持;三是優化高層次人才服務環境。深入開展國際精英創業周等活動,拓寬海內外高層次人才引進渠道,促成高層次人才與科技項目、 創新載體、 創業資本等多元要素的對接整合;四是政府進一步完善引進人才的政策。對引進人才的住房、戶籍、子女就學等提供后勤保障,幫助中小企業留住人才。
五、 更新理念,完善科技服務體系
一是加快建立以市場為主體、 以企業為主導的研發創新體系。發揮蘇州高新區、 蘇州工業園區、昆山高新區的示范引領作用,實現內生驅動、找準創新定位,利用蘇南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和 “一帶一路”的建設機遇,加快形成 “一區一戰略性產業、一縣一主導產業、 一鎮一特色產業”的發展格局,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型企業集群;
二是加快創新要素的優化組合。大力建設國家科技成果轉化(蘇州)服務示范基地,以培育創新源為重點,重點支持中科院蘇州納米所、中科院蘇州醫工所、浙江大學蘇州工研院和三個國家級檢驗檢測機構的建設。充分利用蘇州自主創新服務廣場,打造成果轉化、科技金融等六大服務平臺,集聚一大批從事技術轉讓、科技咨詢、信息服務、科技投融資等方面科技服務機構,建立健全以市場為導向、產業化為目的的科技服務體系。不斷深化產學研合作領域和范圍,加快重大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組織國際科技合作活動,開展廣泛的對外技術交流活動;
三是完善科技金融公共服務平臺。進一步整合信貸、投資、 租賃等各種科技金融手段,發揮科技廣場的載體作用,全力打造“科技金融超市”,進一步提高 “科貸通”的覆蓋范圍;
四是完善大型科學儀器設備共用網絡。著力拓寬服務企業的范圍,鼓勵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資源向社會開放,增強資源開發共享平臺的支撐力;
五是以支撐產業發展為重點,加強公共平臺建設。推進建設江蘇(沙鋼)鋼鐵研究院、江蘇省龍騰平板顯示技術研究院、江蘇省(昆山)工業技術研究院等項目。建設面向中小企業的納米加工、 集成電路設計、軟件測評、新藥創制等的科技公共服務平臺,加快發展科技企業孵化器;六是改革完善科技計劃體系。要打破原有以職能劃分為計劃框架的分類,以“企業需求、 社會需求和蘇州發展需求”為導向,重新設置計劃架構,進一步明晰、簡化申報流程,延長申報時限,實行常年申報,集中受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