蠶桑產業可持續發展,迫切需要通過資源綜合利用,實現由傳統“一粒繭”、“一根絲”單一產業發展模式向“一片桑園”、“一系列資源”多元化發展模式的跨越。這是記者近日從在廣西宜州召開的全國蠶桑資源綜合利用現場會上了解到的情況。
我國有5000多年栽桑養蠶的歷史,歷史上是“絲綢之路”的起點,如今仍是世界最大的蠶桑生產國與絲綢出口國。2014年,全國有700多個縣的800多萬戶種桑養蠶,繭、絲生產量均占世界總產量的80%左右,但受認識、技術和產業等方面的制約,我國對蠶桑資源的綜合利用率不到20%,這不僅制約著栽桑養蠶比較效益的提升,也使蠶桑產業發展面臨嚴峻挑戰。
蠶桑資源綜合利用是在傳統“桑—蠶—繭—絲—綢—制成品”的產業發展模式之外,將蠶桑生產從栽桑養蠶拓展到包括桑園立體種養、文化旅游及桑葉、桑枝、桑果、蠶沙、蠶室多用途利用在內的生產經營活動,其目的是以現代科學技術和循環低碳經濟理念,對蠶桑產業鏈各環節的物質、生物和文化資源進行綜合開發。
在實現物盡其用、增加農民收入等方面,蠶桑資源綜合利用大有可為。以四川攀枝花地區種養模式為例,蠶農正常養蠶畝收入3000元/年,加上不養蠶時賣鮮桑果、加工桑葉茶和桑葉菜等可增收5100元。據統計,2014年全國蠶桑資源多元化利用產值近155億元,比2010年的57億元增長59%。
為加快蠶桑綜合利用,促進產業轉型發展,會議要求各級蠶桑管理部門結合本地實際,制定蠶桑資源綜合利用發展規劃,引導蠶桑業各種要素進一步向優勢產區集中;加大實用技術研發力度,把科研成果及時推廣到生產中去,并加強技術指導,努力提高生產水平;引導農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和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參與蠶桑資源綜合利用的開發,推進規模化經營、標準化生產,帶動農民致富;在發展蠶桑資源綜合利用的同時,加強蠶品種資源保護、品種選育、品種審定和良種繁育工作,規范蠶種生產經營的秩序,促進全國蠶桑生產持續、穩定向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