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岸N18Loft小院創意產業園,在這里可以喝咖啡,聽民謠,欣賞小話劇。
▲渝中區鵝嶺二廠文創公園,將會出現小型印刷博物館。
江北區喵兒石創藝特區,預計今年下半年開園。
“看著滄桑破舊的老廠房,想像著它們就要以另一種姿態重獲新生,真是讓人感嘆……”5月4日,市民劉曉梅來到位于渝中區鵝嶺的重慶印制二廠舊址,當聽說這里即將變身為文創公園時,她禁不住為老廠的重生欣喜。
不僅僅是二廠,近兩年來,喵兒石創藝特區、S1938創意園、北倉文創園等十余家老廠房改建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項目陸續啟動。
老廠變身文創園,契合了當前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主題。
這條蝶變之路,重慶剛剛起步。
先行者,填補了領域空白
“清晨,我偷聽了兩只鴿子的談話……陽光明媚,它們從不曾懷疑飛翔的意義。”
前不久,在N18LOFT小院創意產業園(以下簡稱“N18”)的少數花園咖啡館,文藝愛好者宋蓓品味著這首詩歌。當天,2015華文青年詩人獎獲獎詩歌論壇在此舉行。
N18的前身是建于上世紀50年代的重慶印制五廠老廠區,如今,市民在這里可以喝咖啡,聽民謠,逛創意集市,欣賞小話劇……
重慶第二師范大學副教授晏菁表示,在老廠改造方面,位于黃桷坪藝術園區的501藝術基地、坦克庫·重慶當代藝術中心是我市最早“吃螃蟹”的,“但這兩個地方都是以藝術家工作室為主,和市民的生活有一定的距離。”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2013年3月,N18以文創園的姿態亮相,園區里包含咖啡館、主題酒店、小劇場、設計公司、攝影公司等以文創為中心的各種業態。
園區一面世,就以民謠和詩歌兩大主題活動迅速引起本土文藝愛好者的關注。“這些活動讓我這個文藝愛好者找到了好去處。”宋蓓稱。
市文化委產業處處長陶宏寬表示,N18的出現,讓我市喜歡民謠、詩歌等文化活動的群體找到了一個可以共享的商業化的公共文化空間,填補了這一領域的空白。“重要的是,在這個空間里,他們不僅僅是觀眾,還可以盡情地參與、互動。”
“瑞典哲學家哈爾登曾說,生命延續性意識的強弱決定于社會被歷史激發的程度,文物建筑和居住區形式對這個激發過程起很大作用。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N18迎合了人們對文化情感的寄托,也是營造城市記憶場所的需要。”川美副教授馮斌認為。
如今,經過3年的發展,N18運轉良好,2014年創造產值近兩個億,不僅成為了南岸區的文化新地標,更以先行者的態勢,為我市文創園的發展提供了借鑒意義。
N18的出現,讓我市喜歡民謠、詩歌等文化活動的群體找到了一個可以共享的商業化的公共文化空間。
后來者,著力點各有不同
繼N18LOFT小院后,我市陸續有十余家類似的項目啟動。雖然都是文創園,但每個項目的著力點卻各有不同。
提到重慶印制二廠,許多老重慶人都知道,它的前身是民國時期的中央銀行印鈔廠。
隨著時代的發展,曾經轟鳴的機器漸漸停歇,二廠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2014年初,嶺空間當代藝術中心創始人周迓昕拿到了印制二廠工業遺產改造項目,計劃將其打造成二廠文創公園。
“接下這個項目后,我頭疼了好一段時間,到底應該怎么來改造它?”周迓昕對記者說,重慶文創基礎薄弱,對于打造文創園,我們并沒有多少經驗可循。
既然沒有經驗可循,那就學習、模仿。而在工業遺產的改造和再利用方面,英國無疑是最值得學習的國家。
隨后,周迓昕專程赴英國學習。在倫敦切爾西地區泰晤士沿岸,他發現了TESTBEDⅠ。這個由廢棄的啤酒廠改建的文創園給了他很多啟發。
“TESTBEDⅠ的體量和二廠差不多,都是3萬平方米左右,它的設計精髓就是原汁原味地保留老建筑的形態,深度挖掘老建筑文化。”
于是,周迓昕聘請TESTBEDⅠ的設計師對二廠文創公園進行設計,“我們要最 大限度地保留二廠老廠房的外觀,再現、挖掘印刷業的靈魂。”
據悉,今年10月即將開園的二廠文創公園,將會運用光影效果在外墻上投射出印刷的動態圖案;園區里將會出現小型印刷博物館,體現從活字印刷到3D打印的印刷歷史。
與二廠的古樸厚重不同,正在改建中的喵兒石創藝特區,外墻被涂成了大紅色,活力四射——該項目總建筑面積約5萬平方米,計劃總投資2億元,定位為“互聯網+先鋒文藝+體驗式商業+創投空間”,預計今年下半年開園。
“有時候,藝術給人高高在上的感覺,而喵兒石就想把藝術做得接地氣。”喵兒石創藝特區招商總監劉穎對記者說,這里的前身是興建于上世紀70年代的重慶白貓日化廠,當年名噪一時的白貓洗衣粉、蜀繡牌肥皂等,都生產于此。“我們選擇接地氣,就是想讓這里的新與舊一脈相承。”
此外,距離江北觀音橋商圈不遠的江北紡織倉庫,正在有條不紊地改造成北倉文創園;位于枇杷山的重慶印制一廠正在變身為山城后街影視文創園……
重慶印制二廠選擇接地氣的方式,就是想讓新與舊一脈相承。
專家:文創園應具備“造血”功能
“重慶是一座有著豐厚工業文明歷史積淀的城市,自1891年第一家近代工業企業森昌泰火柴廠誕生以來,在100多年工業化進程中,工業遺產是重慶歷史文化名城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深遠的歷史價值,應當受到尊重和保護。”城市規劃建設專家、重慶歷史文化名城專委會主任委員何智亞說。
放眼全國,近年來,隨著機器徹夜轟鳴的大工業時代的遠去,那些曾經熱鬧過的工業設施成為今天代表老工業城市或者區域歷史記憶的工業遺產,而對這些工業遺產的處理方式也從最初的大拆大建過渡到提升它們的文化、藝術品位,最后進行創意產業上來。
正是有了從中央到地方、從政府到民間的廣泛的一致認識,一系列為文創園發展保駕護航的政策措施相繼出臺。在頂層設計方面,國務院發布了《國務院關于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等文件;各地也在積極行動,我市也出臺了《重慶市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和示范基地評選命名管理辦法》等措施,這些都從政策層面上,對文創產業的發展給予了扶持與推進。
不僅如此,我市部分區縣也根據自身特點,制定具體落地的政策,鼓勵文創園的發展。
例如,沙坪壩區專門為正在建設中的S1938創意園出臺了《S1938創意園扶持政策意見》。S1938創意園位于沙坪壩區原重慶縫紉機廠舊址,入駐的創客可享受租金、融資擔保等系列扶持政策。
那么,一個文創園,應該具有怎樣的“造血”功能,才能自己養活自己并創造更多的商業效益,進而擁有更持久的生命力?
據了解,國內一些文創園盈利模式較為單一,收入來源以招租為主。“一家文創園的收益,自身內容創意方面應占70%,物業占20%-30%,這才屬于正常比例。”沙坪壩區經信委主任李波表示,以招租為主的商業模式是文創園早期的運營模式,在文創園發展中是遠遠不夠的。
李波稱,文創園的價值在于構筑產業鏈,提供良好的孵化氛圍,發揮園區的產業融合價值。在園區設計之初,就要考慮它的盈利模式。“要吸引好的項目入駐,對其進行投資、孵化,以達到雙贏。”
針對現有一些文創園的打造同質化的問題,陶宏寬認為,在大的定位之下,各個文創園的重點是突出各自的特色。發展文創園需要確定自身的核心資源,也就是園區自身的發展主題內容,形成具體可行的創新方向。
談到文創園的發展與長遠規劃,何智亞強調,文創園的運營者在對文創園的打造中,切記不可操之過急。重慶一些文創園的改造可以分成幾個階段進行,改造好一部分開放一部分。
“一家文創園的收益,自身內容創意方面應占70%,物業占20%-30%,這才屬于正常比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