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中國·德州京津冀魯技術交易大會”將于9月下旬在山東德州舉行,這次大會由科技部京津冀科技創新協同推進工作小組牽頭主辦,邀請高等學校、科研院所、國內知名的科技中介機構、科技金融機構,以及省內的相關企業參會。這也將成為德州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鏡頭之一。
日前,山東省委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支持德州加快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意見》。《意見》明確指出,鼓勵京津冀和省管重大項目優先在德州布局,支持德州成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微中心”。
2015年,在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了“支持山東德州建設京津冀產業承接、科技成果轉化、優質農產品供應、勞動力輸送基地和京津冀南部重要生態功能區”。德州作為山東全省唯一納入規劃的城市,“一區四基地”戰略地位正式確立。
作為京津冀協同發展城市,德州市優勢凸顯。京滬高鐵的開通,使德州市實現了1小時進京、半小時入津;擁有高校及中等職業教育學校49所,每年培養各類高中級職業技術人才20萬人;在京津地區務工人員達28萬人,僅天津濱海新區就有11萬人。德州常年糧食產量占山東省的六分之一,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高達46%,為京津地區提供了充足的優質農產品。
為加快融入京津冀的步伐,山東省委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支持德州加快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意見》,從推動重點領域改革先行先試、打造承接優勢產業轉移基地等六個方面做出詳細指導。
一是推動重點領域改革先行先試,支持開展新型城鎮化、智慧城市和海綿城市、產業金融試驗區、科技和金融結合試點城市等試點改革;優先保障“一區四基地”建設用地;在醫療、養老、文化等領域加大扶持力度等內容。
二是打造承接優勢產業轉移基地。發展特色優質農業、高端高效產業、現代商貿服務業,提升承接載體功能,主要是支持德州申請建設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鼓勵京津冀和省管重大項目優先在德州布局等內容。
三是打造科技創新服務基地。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加強人才引進培養,主要是支持德州提升應用技術發展水平,建設重大科技成果轉化載體,建設創新谷、區域性大數據服務中心,相關人才引進培育政策給予德州優先考慮等內容。
四是打造高素質勞動力資源基地。加強技能培訓平臺建設和創新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主要是支持申請建設全國民辦教育發展實驗區和山東省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試驗區;加大省級“金藍領”培訓基地、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和省級示范專業群等項目扶持力度等內容。
五是加快建設綠色生態功能區。強化環境污染治理、加大生態建設力度,主要是加快推進環保重點工程建設,支持申請創建一批國家級、省級循環化改造示范園區和生態工業示范園區,爭創國家級循環經濟示范市等內容。
六是提高支撐保障能力。加快交通網絡建設、加強能源水利設施建設、創新財稅和投資扶持政策,主要是支持與京津冀實現交通“一卡通”互聯互通,支持德州申請創建第三批國家公交都市,加強病險水閘除險加固和骨干河道治理,在產業發展、社會事業、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加大財稅支持力度等內容。
一年多以來,德州加速融入京津冀收效明顯。今年上半年,德州市及所轄縣(市、區)已先后赴京、津舉辦多次推介會、重大項目集中簽約儀式等活動,從不同側面展示了當地建設協同發展示范區的優勢、優越的投資環境等。僅去年12月12日,一次性在京簽約農光互補項目等42個項目和協議,其中29個產業項目總投資434億元。今年5月18日,“德州號”高鐵順利開通,德州與北京之間始發終至,朝發夕歸,為全省首趟以城市命名的高鐵,體現了京德“同城”效應,開創了山東交通史上新紀元。
作為山東的“北大門”,德州在融入京津冀帶動山東全省協同發展方面的作用日益顯現。《意見》的出臺,將對德州市加快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發揮重要的指導作用,同時也有利于發揮德州市的示范作用,帶動周邊的聊城、濱州和東營等市深度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