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中國經濟運行總體保持在合理區間,通過犧牲一定的增速目標用來換取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平穩過渡。為此,相關部門繼續加碼對戰略性新興產業政策的扶持力度,促其成為“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等一系列政策的重要抓手。
為落實國務院常務會議關于增加國家創投引導資金促進新興產業發展的要求,近日,中央財政下達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專項資金20億元,與地方政府聯合參股,吸引社會投資者出資設立49支創業投資基金。今年新設創業投資基金數量和規模大幅增長,進一步擴大了中央財政引導資金的帶動作用。
新興產業捷報頻傳
近日,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捷報頻傳:今年上半年,江蘇省新興產業完成產值同比增長14.8%,高于規模以上工業增速4.2個百分點;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產值27882億元,同比增長11.6%,占工業比重達39.2%,比2013年提高0.7個百分點;智能裝備、生物醫藥、新材料、電子及通訊設備、航空航天、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新能源制造業均呈穩步增長態勢,同比分別增長19.5%、10.7%、9.8%、9%、7.9%、5.2%和3.2%;
今年1-5月,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641”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保持快速增長,六大優勢產業集群和四大潛力產業集群實現總收入7714.1億元,占中關村示范區總收入的69.7%,同比增長16.2%;
今年上半年,深圳市戰略性新興產業保持14.3%的快速增長,高于地區生產總值(GDP)增速6.3個百分點。其中,生物、互聯網、新能源等六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總規模達8323.39億元,增長16.4%;實現增加值2584.94億元,增長14.3%,高出GDP增速6.3個百分點,占GDP比重達40%,比去年同期提高1.2個百分點。
作為創新資源和創業資本高度集聚的地區,上述三地高度濃縮了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發展的強勁態勢。據國家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上半年,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總產值6.1萬億元,同比增長11.2%,增加值增長12.4%,已回升到去年同期水平,高于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3.6個百分點。
同時,國家發改委近日公布的數據顯示,戰略性新興產業上市公司一季度營業收入增速達10.9%,高于上市公司6.4%的平均增速,利潤同比增長15.4%,成為股市表現最為亮麗的板塊。
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快速發展極大激發了科技創新與金融創新的價值疊加效應。國家發改委有關人士表示,下一步,按照統籌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的總體要求,將會同相關部門,重點圍繞制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加快完善產業宏觀發展環境,抓緊在云計算、物聯網、生物、電子商務等關鍵領域研究出臺一批重大產業政策。
一是進一步加快創新藥物、低空空域開放、通用航空、電力體制改革等重點領域制度改革。二是進一步集中資源、瞄準重點,加快實施寬帶中國戰略,完善寬帶普遍服務機制,加大投入實施“寬帶鄉村”工程,在重點新興產業領域加快建設一批共性技術平臺、檢驗檢測平臺。三是深入推進新型平板顯示、高性能醫學診療設備等重大創新發展工程建設,擴大節能環保、信息惠民、衛星導航、智能制造等領域的示范應用,重點突破深刻影響產業發展的關鍵核心技術,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加快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四是加快推動設立國家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建立引導和推動新興產業發展、扶持創新型中小企業成長的長效機制。
財政發揮杠桿作用
針對當前困擾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關鍵技術制約、市場化初期信任瓶頸等問題,2011年起,財政部、發展改革委會同相關部門分別組織實施了智能制造裝備、蛋白類生物藥和疫苗、通用名化學藥、生物育種、衛星應用、稀土稀有金屬新材料、高性能醫學診療設備等專項,通過支持生產企業聯合用戶聯合研發,促進創新成果研發和產業化,隨著相關專項的實施,促進了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領域的產品創新,孕育了一批成長性較好、競爭力強的創新型企業,形成了一批標志性的創新成果。
為更好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2011年兩部門又聯合發文,明確中央財政資金通過直接投資創業企業、參股創業投資基金等方式,培育和促進新興產業發展。這一探索的核心是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的早中期和初創期企業發展,重點是中小企業。
中央財政新興產業創投引導資金的背后,是我國實施多年的新興產業創投計劃。2009年開始實施的新興產業創投計劃,采取中央財政參股創業投資基金方式,擴大產業技術研發資金創業投資試點,推動利用國家產業技術研發資金,聯合地方政府資金,參股設立創業投資基金試點。
通過投資早中期、初創期創新型中小企業,旨在分擔創新創業風險,增強創新創業投資者的信心,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截至目前,中央財政已累計安排資金91億元,吸引帶動地方政府、社會資金427億元,共設立190支創業投資基金,投資了大量創新型企業,不僅促使部分企業成長為行業龍頭企業,也對推動創新、促進經濟穩定增長起到了重要作用。
財政部財科所副所長白景明告訴記者,新興產業創投計劃旨在發揮政府資金的引導和杠桿作用,推動創業投資發展,引導社會資本投向高新技術產業,促進自主創新成果產業化,培育新興戰略性產業。
他指出,該計劃倡導按市場模式運作,最受關注的是改變了原先財政資金無償投入模式,而是以股權投資方式扶持中小企業創新發展,是財政資金支持企業發展的一大創新。
記者查閱兩部門文件了解到,以新興產業創投計劃中提到的參股創業投資基金為例,該基金為中央財政從產業技術研究與開發資金等專項資金中安排資金,與地方政府資金、社會資本共同發起設立的創業投資基金或通過增資方式參與的現有創業投資基金,其運作模式突出了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強調帶動各方資金參與。
據財政部公布,截至去年底,中央財政通過產業技術研發資金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安排70.5億元,帶動地方政府和社會資本投入近320億元,對拓寬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融資渠道發揮了重要作用,有力地支持了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創新型中小企業發展。
根據國務院常務會議表示,改革政府投入方式,更好發揮中央財政引導資金“四兩撥千斤”作用,帶動各方資金特別是商業資金用于創業投資,完善競爭機制,讓市場決定創新資源配置,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技術產業處于成長期的創新型中小企業發展。
對此,白景明認為,國務院決定成倍擴大中央財政新興產業創投引導資金規模,加快設立國家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有助于完善新興產業創投計劃的市場化運行機制,更好發揮財政資金效益,在破解創新型中小企業融資難題的同時,也為我國新興產業的發展注入持久動力。
下一步,中央財政將盡快設立國家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建立起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創新型中小企業的市場化運行長效機制,更好地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積極破解創新型中小企業融資難題,激勵創新創業,擴大社會就業,促進創新型經濟加快成長。
戰略性新興產業漸成“穩增長調結構”主抓手
按照統籌“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的總體要求,中國經濟運行總體保持在合理區間,擬使得經濟增長和就業目標均不低于下限指標,通脹水平則不超出上限指標。
數據顯示,2014年上半年中國經濟總量達到26.9044萬億元,較于去年同比增長7.4%。其中,第一、二季度對應的同期增速分別為7.4%、7.5%。當前中國經濟增長延續徘徊在年初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制定的“保7.5%”的任務目標附近波動,一系列的穩增長政策及其措施足以確保中國經濟實現平穩過渡。
顯然,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部門成為本輪中國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調整的最大受益者,多數以中小微型企業為主,同時享受到財政、稅收以及貨幣政策等紅利制度。
在內外部經濟雙雙陷入下行壓力的大背景下,穩增長政策及其措施已經成為現階段中國經濟運行的鮮明特點。構成GDP的“三駕馬車”中的消費、進出口環節儼然明顯受阻,惟有投資環節尚且作為推動下半年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但是,穩投資不能簡單理解為增加投資,應當是通過增加對某些重點領域進行投資,以期優化經濟結構調整,并且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在確保中國經濟增速不滑出下限指標的同時,要求中國經濟、產業、企業積極參與落實結構調整、轉型升級、惠及民生等諸多的改革事項。
在今年兩會期間,民盟中央在提交的《關于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提案》中建議,要加強政策整合完善,著力消除戰略性新興產業政策扶持體系和扶持對象交叉重疊現象。擴大政策扶持范圍,將產業研發設計、生產制造扶持政策體系延伸到配套服務環節。
提案中指出,在資金引導方面,應該加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專項引導資金額度,納入財政年度預算范圍。充分利用股權、產權等交易機構,大力發展柜臺交易,推動建立新興產業發展基金,大力發展風險投資和私募股權基金,發展債券市場,擴大公司債、企業債、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中小企業集合票據等發行規模。優先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的企業在中小企業板和創業板上市,加快形成以創業板為核心的產業和資本有機結合機制。
業內專家對此表示,中國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調整,致力于優化經濟運行過程當中的供給、需求、國際貿易、國際投資等結構問題,有助于實現各個產業之間相互協調、轉型升級,有助于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環節起到的決定性作用。諸如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等產能嚴重過剩的傳統產業,充斥著巨大的資源浪費、庫存積壓、資金扎堆等被動局面。通過淘汰落后產能、調整產業結構等一系列的改革題材,實現資源、能源、技術、資本以及勞動力等各項生產要素由傳統的過剩產業逐漸遷徙至新興產業部門,使得穩增長和調結構等系列政策積極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