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委十一屆九次全會召開后,市城鄉規劃局結合工作職能,認真學習全會精神并部署貫徹意見,從優化空間布局、促進產城融合、力推文化和旅游、審批電子化與技術審查完善等四方面,不斷優化提升城鄉規劃水平,助推我市產業轉型升級。
優化空間布局。圍繞建設環泉州灣大城市的總體目標,優化城市總體規劃“一灣兩翼三帶”空間結構,做大做強環灣核心區。積極推進環灣區域在空間、職能、形象、交通、生態的一體化,構筑“一個300萬人口的都市中心城市、六個100萬人口的組合新城、四個特色新市鎮”的空間發展框架。推進“多規合一”試點工作,引領產業和人口向環灣區域聚集,提高中心城區首位度。
促進產城融合。重視產業化對城鎮化的推動作用,從提升發展型、轉型發展型、融合發展型等角度對現有開發區和工業園區進行整合。提升發展型包括泉州軟件園、安溪(中國)國際信息技術產業園等,繼續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壯大主導產業。轉型發展型包括江南園區、石獅循環經濟開發區等,側重從加工型向研發型園區轉型發展,從功能單一的工業區向多功能綜合性產業區轉型升級等。融合發展型包括泉州臺商投資區、清濛園區等,鼓勵多元化開發,加強園區與城區之間緊密聯系,在功能上融入中心城區。
服務“文都”和推進“優二進三”。全力推進“海絲”古港和文化古都升級。著重建設泉州古城文化特區,對文化設施進行改造升級;完善環灣東海文化新區、晉江灣岸活力之心、石獅時尚舞臺三個新城文化聚集區;啟動海絲世博城,帶動百崎湖乃至臺商區發展。該局已完成四批次127家企業的“三舊”改造規劃初審,正推動出臺“三舊”改造政策修訂,進一步盤活中心市區低效用地資源,鼓勵改造成為眾創空間。
完善行政審批與技術審查。推動出臺建設用地規劃條件分類管理以及簡化工業用地規劃條件調整程序等規范性文件,進一步簡政放權。積極推進審批流程電子化管理,對審批流程各環節接收和辦結時間進行電子登記和全程監控;加強審查工作的案例研究,提高經辦人員的審查效率和窗口人員的答疑解釋能力;再次優化內部審查、審核流程和推進審批檔案歸檔利用規范化和電子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