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推進黃島新區產業轉型發展,按照不斷提升存量、擴大增量的思路,注重規劃布局,注重專業園區規模聚集,注重產業鏈條的延伸,注重市場化發展要素的培育,有效提升產業發展的生態涵養、市場催化和內生調轉能力。發展重點有兩個方面:一是發展壯大現有支柱產業,整合提升六大產業集群,做強做優;二是積極培育新興產業,重點培育十大新興產業,做高做新。
提升六大產業集群
重點提升發展航運物流、石油化工、家電電子、船舶海工、汽車制造、機械裝備制造等六大產業集群。提升的目標和路徑主要是發揮產業集群的規模優勢,拉長產業鏈條,運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流程、新裝備、新材料等“五新”手段,將其改造為生態型、智能型、微納型、服務型、融合型的“五型”現代高端產業。
1、航運物流產業,目前主要以貨物的中轉、儲運為主,而以交易、金融、保險、法律、信息服務為代表的高端航運服務業比重較低,缺少服務于終端商業、服務于生產制造的大宗物資交易中心。新區航運物流產業發展方向主要是向物流服務貿易轉型,建設集現代碼頭業務、物流園區、保稅園區、臨港產業、期貨交割、金融商務等為一體的國際物流中心,發展保稅物流、配送物流、冷鏈物流、電子物流等新興業態,加快港口物流信息建設,完善與物流體系緊密銜接的貿易網絡,建立大宗物資能源交易平臺,形成現代國際航運貿易集聚區。
2、石油化工產業,目前主要集中在上游產品生產,有油頭無油尾,中下游產業配套不足,產業鏈不完整。目前,我區正在研究石化區規劃布局調整問題,組織開展了新建石化園區選址規劃論證。在產業發展方向上,主要是推進煉化一體化發展,向精細化工、石化新材料拓展,引進培育大煉油副產品回收、催化劑及助劑類、煉化專用設備類等循環經濟項目和配套產業,逐步拉伸石化產業鏈條,提高產業附加值。
3、家電電子產業,我區是我國北方最大的家電生產基地,集聚了海爾、海信、澳柯瑪、海立電機、寶蘭格制冷等知名企業。但隨著國內、國際家電市場的飽和,要求產業必須盡快轉型調整。產業轉型發展的方向是推動家電從普通黑、白家電生產向智能節能、新型顯示設備、物聯網家電等價值鏈高端延伸,向新型元器件、微機電系統、新型傳感器、下一代互聯網核心設備、船舶和汽車電子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轉型。
4、船舶海工產業,目前已形成一定規模,但修造船產能過剩、研發不足;海工企業主要從事設備的組裝,缺乏核心技術。下一步船舶制造將重點發展LNG船、LPG船、大型集裝箱船等特種船舶和高檔游艇及關鍵零部件等高技術、高附加值產品。海工產業重點是依托現有船舶海工龍頭企業,突破設計和總裝制造關鍵技術,開展油氣開發生產平臺的設計制造,加快深海油氣探測開發裝備的技術研發和生產。
5、汽車制造產業,目前主要以微面整車生產、挖掘機研發制造、半掛車等專用車輛生產及汽車零部件、配件產品制造為主。下一步借助國家產業扶持政策,加快向特種汽車和新能源汽車轉型,突破新能源汽車動力裝置的研發生產,形成新能源整車開發能力、動力總成開發能力、汽車電子技術研發能力,建成新能源汽車開發制造體系。引導汽車零部件等配套產業發展,提高本地配套率。
6、機械裝備產業,目前主要以手推車、紡織機械、包裝機械、橡膠機械、工礦設備等行業為主,產業類別多、分布較為零散。機械裝備產業的發展方向主要是向智能裝備制造轉型,加大企業在專用設備、特種設備、高端設備方面的研發力度,推動產業向技術自主化、裝備成套化、產品品牌化、產業集聚化發展,形成專業化生產、區域性協作、社會化配套的產業發展格局。
重點培育發展十大新興產業
主要突出海洋經濟主題,把握“落實總體方案要求、符合產業發展趨勢、擁有發展比較優勢、具備規模集聚基礎”的原則,注重發展梯次,優先發展海洋生物醫藥、游艇郵輪、通用航空、涉海金融四大產業,培育壯大影視文化、旅游度假、新一代信息技術三大產業,探索發展海水淡化、海洋新能源、海洋新材料三大產業。
1、海洋生物醫藥產業,重點是開展海洋生物資源的研究和利用,發展海洋創新藥物、海洋生物制品、海洋功能性食品等產業,建設全球知名的海洋生物醫藥產業基地。
2、游艇郵輪產業,重點圍繞游艇制造和游艇郵輪消費兩個方向,高起點規劃游艇工業園,形成游艇研發、設計、生產于一體的產業鏈,打造全國重要游艇生產基地。從甘水灣到瑯琊臺沿海規劃布局多處大眾游艇碼頭和多家俱樂部,形成我國東部沿海游艇消費中心。
3、通用航空產業,重點圍繞通用航空“一個基地、兩個園區和五個中心”(即一個研發基地、兩個產業園區和五個服務中心)發展布局,力爭建成國內最重要的商務(公務)飛行樞紐、特色海洋航空基地、東北亞地區重要通用航空試飛檢測中心和特色航空產業配套基地。
4、涉海金融產業,重點發展新興金融機構和商品交易中心,發展航運保險、資金結算和航運價格衍生產品,引進設立海洋開發保險公司和船舶金融租賃公司等金融保險機構,發起設立2-3家民營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爭取國家海洋產權交易中心、山東商品交易所落戶新區,爭取開展金融業綜合經營、外匯管理、商業保理、跨境財富管理等業務試點,建立區域財富中心。
5、影視文化產業,重點是打造“碧海藍天、影都黃島”品牌,積極推進萬達影視產業園、電影博物館、影視會展中心等核心項目及鳳凰島影視演藝中心、國際音樂學校、影視培訓基地等項目,聚集一批國際知名影視制作公司,打造集影視拍攝、影視制作、影視會展、影視旅游綜合功能于一體的全產業鏈條。
6、旅游度假產業,主要依托新區得天獨厚的資源、區位、生態等綜合優勢,規劃建設濱海5A級景區,爭創靈山灣國家旅游度假區,優化提升濱海休閑度假、鄉村旅游、影視文化旅游等旅游品牌,推動旅游產業化和產業旅游化,打造“升級版”旅游產業體系,形成中國北方第一垂釣基地及區域性度假中心、游客集散中心,打造中國最佳、國際知名的濱海休閑旅游度假目的地。
7、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重點發展以海洋探測監測與信息、船舶電子通訊與導航、艦載高端電子信息裝備等為代表的海洋電子信息產業,以城市公共安全、工業安全生產、環境監控、智能交通、智能家居、公共衛生、健康監測智能應用為主的物聯網產業,以海洋綜合信息系統、港口物流基礎信息系統應用為代表的云計算產業。
8、海水淡化產業,是我區解決未來工業用水問題的一個重要產業,主要發展海水淡化應用和設備生產。一方面是引進發展大型陸用海水淡化設備及高精端船用設備生產企業,形成區域性的特色產業。另一方面引進國內外知名海水淡化生產企業,鼓勵新區重點化工、熱、電企業發展熱、電、水、化等規模聯產。
9、海洋新能源產業,主要是利用我區海洋自然資源條件,引進全國知名院所,在海島和海岸帶開展潮汐能、波浪能、太陽能、風能開發和綜合利用,為全國海洋能源利用開辟新路子,做出示范。
10、海洋新材料產業,重點是開展海洋裝備用鋼、鈦材、鎂合金等海洋有色金屬材料研發生產,突破海洋防腐涂料、海洋平臺電解防污產品等高新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