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資本是一國經濟增長和發展的重要基礎,而健康是人力資本的有機構成部分。相關研究表明,人均壽命每延長一年,則該國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將提高4%。國務院近期發布了《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首次從國家戰略層面引導我國健康服務產業的發展。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也將提高城鄉居民的健康水平作為政府施政的重要目標。健康服務業的覆蓋面較廣,產業鏈較長。加快我國健康服務產業的發展,對于增強我國的人力資本積累,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的健康服務需求,有效擴大就業,促進我國經濟升級轉型和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我國健康服務產業面臨重要的發展機遇期
目前我國健康服務產業的發展水平較低,但是也面臨著重要的發展機遇期。我國健康服務產業的年產值為900億美元,而美國健康服務產業的年產值已達到1萬億美元。我國健康服務產業的年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不足5%,而美國該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已經達到18%,其他市場經濟發達國家一般達到10%以上。從國際經驗來看,當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3000~5000美元的經濟發展階段,則該國處于健康服務產業的快速成長期。這一時期,人們的消費模式將發生重大轉變,從溫飽水平轉變為追求生活質量,更加注重自身健康水平的維護,加速健康服務產業的發展。我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已于2011年達到了5000美元,具備了促進健康產業快速發展的收入基礎,因此我國的健康產業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加強醫藥科技創新體系建設
我國醫藥行業的整體科技創新能力亟待提高。我國醫藥行業生產的藥品,大多數為仿制藥,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藥品不多,不利于我國醫藥行業參與國際競爭。藥品研制的周期較長,投入的研發經費較高,資本回收的周期也相對較長。而我國藥品生產企業的規模普遍較小,行業集中度較低,大多數醫藥企業無力進行研發。美國現在的藥品生產企業是30家,而我國目前的藥品生產企業將近5000家。要鼓勵企業參與市場競爭,整合和重組企業資產,加強企業的合并兼并,集中有限的資源,使用企業有實力投入到新藥品的研發活動。加大相關政策支持力度,扶持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藥物、醫療器械和新型生物醫藥材料的研發和產業化,并大力發展專業化和市場化的醫藥科技成果轉化服務。要加強我國醫藥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增強企業與科研院所的交流與合作,加大基礎性和前瞻性的研究力度,以掌握關鍵技術為支撐,逐步達到國際行業標準的引領者,提高健康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和市場占有率。
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
要根據新醫改的方案,堅持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公益性質,將基本醫療衛生服務作為公共產品向全體國民提供。新醫改政策實施以來,初步建成了由醫療服務供給制度、公共衛生制度、醫療保障制度和基本藥物制度組成的“四位一體”的醫療衛生體系。但是,基層醫療服務機構服務能力較低的問題仍然未得到根本解決,農村地區醫療衛生軟硬件設施不足的問題仍然亟待改善,醫療衛生運行機制中的深層次問題仍然需要進一步解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的補償水平和運行效率仍然需要提高。要按照“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的基本原則,完善全民醫療保障體系,統籌推進城鄉居民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工作,積極推進公立醫院改革,形成以非營利性醫療服務機構為主、營利性醫療服務機構為輔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全面提高醫療衛生機構的服務質量。
加強家庭與社區保健服務建設
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家庭與社區保健服務是健康產業的重要構成部分。以美國為例,家庭與社區保健服務達到美國健康產業50%的產值。家庭與社區保健服務業,除了承擔一部分全科診療服務項目之外,也承擔大多數的健康促進和慢性病管理等健康風險管理工作。家庭與社區保健服務業承擔大量的護理工作,吸納就業的能力較強。美國人口調查局2012年的統計顯示,美國健康產業鏈在過去10年中的就業人數增加了77%,而其中增長最快的是家庭與社區保健服務業,其就業人數增長了275%。在歷經2008年的金融風暴之后,美國包括家庭與社區保健服務業在內的健康產業,其整體就業狀況較好,有力地表明了健康產業較強的吸納就業能力。我國家庭與社區保健服務的建設較為滯后,而家庭護理尤其老年人的長期照料需求量較大,加強我國家庭與社區保健服務的建設,不僅可以解決我國城鄉居民家庭的切實需要,而且能夠有效地促進就業。
建立預防為主治療為輔的全程健康新理念
可以將健康產業分為醫療服務與非醫療服務兩部分。醫療服務的需求彈性較小,提供服務的針對性較強。醫療服務需求實施的前提條件是城鄉居民生病,市場機制對基本醫療服務的作用效果起到較大的限制。而非醫療服務則不以生病為前提條件,它是以不生病、少生病、生小病和晚生病為目標。非醫療服務以醫療服務為中心,促進城鄉居民“健康生活”時間的延長,它是非基本服務需求,市場需求彈性較大。加強非醫療服務利用,以疾病的預防為主,能夠節約醫療保險基金,增加城鄉居民的社會福利。世界衛生組織的研究結果表明,人類2/3的疾病,能夠通過預防保健進行避免,或者能夠早期發現并進行有效控制。我國正處于慢性病等疾病的高發期,建立預防為主治療為輔的全程健康服務理念尤為重要。
加強企業誠信體系建設
健康產業的快速發展,健康產品的從業企業做大做強,都必須建立在誠信的基礎上。我國健康產品的相關企業,無論生產企業還是流通企業,其誠信體系都比較缺失。我國的健康產品生產企業,大都以貼牌生產為生存手段;而流通和零售環節,也大多以低質量高價格進行營銷推廣活動。產品的性價比相對較低,甚至有些產品的質量存在較大的問題,極大地損害了消費者信心,不利于健康產業的發展。建立和完善企業的誠信體系,嚴格控制和提高產品的質量,是樹立消費者信心和健康產業發展壯大的關鍵環節。健康產業的相關企業和從業人員,要自覺增強誠信意識,加強行業自律。建立全國統一的誠信信息平臺,加強誠信記錄統計監測工作,定期發布健康服務機構及其從業人員的誠信信息,并引入強制退出機制。健康產業的從業企業要挖掘健康產品和服務的內涵,要盡力提高健康產品的性價比。要向消費者傳播健康產品的真實效用,只有當消費行為建立在理性選擇的基礎上,才能實現消費行為的長期化,才能夠實現健康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健康產品需求的增加,是城鄉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客觀反映,也是我國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結果。大力發展健康服務產業,是改善民生、擴大內需、提升全民健康素質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客觀要求。為了加快健康服務產業的發展,地方政府在產業布局、政策支持、人才引進、招商引資等方面已經做出了積極努力。但是,各地區健康服務產業的發展,切忌避免重復建設。如果地區之間產業發展的相似性較強,重復建設現象比較嚴重,則將導致各地在產業鏈的低端惡性競爭,不利于我國健康服務產業的整體發展。各地應因地制宜推進本地區的健康產業發展,避免雷同建設,要運用新技術新方法提高健康服務產業的“健康附加值”,要強化科技對健康產業的支撐,提升健康服務的規范化和專業化水平。力爭到2020年時,基本建成覆蓋全生命周期、結構合理的適合我國國情的健康服務體系,打造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知名品牌和健康服務產業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