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分水嶺是我省長江、淮河流域的分界線,狀如“脊背”,具有承東啟西、連南貫北的區位優勢,是連接皖江城市帶與皖北“四化”協調發展先行區的紐帶,在我省區域經濟發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我省近日出臺《江淮分水嶺
區域發展規劃》,力爭到2020年,嶺區地區生產總值超過4200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在全省縣域經濟中保持領先水平;實現財政收入500億元,三次產業結構調整到10:50:40。
全面改善基礎設施支撐
改變嶺區窮在水上、困在路上、荒在嶺上的狀況,就要把水留住、把樹種上、把路修通。《
規劃》明確,按照嶺區一體化發展要求,重點加強區域供水體系和民生水利建設,推進交通運輸、能源、信息、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共建共享,全面改善嶺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支撐條件。、 水,是嶺區發展的最大困擾。特殊的地理條件,使得不缺降雨的嶺區留不住水。 《規劃》把構建區域供水體系擺在了突出位置。提出根據水源地空間分布,優化嶺區水資源調劑和配置格局,推進大中型水庫、小型水庫和農村塘壩統籌發展,全面改善嶺區城鄉用水狀況。 “一方面,構建水資源調配體系。全力推進區域防洪保安重點工程,完成現有病險水庫和病險水閘除險加固任務。加快推進治淮項目建設,全面實施滁河、浮河、池河、史河等重要支流治理工程等。另一方面,實施民生水利工程。強化水源地管理、完善供水設施、改善城鎮飲用水安全。積極推進大中型灌區配套設施與節水改造項目,完善農田水利基本設施。”省發改委地區處有關人士介紹。
修路,打開致富門。《規劃》明確,加快鐵路、公路、水運運輸通道和綜合交通樞紐建設,提升嶺區對外通達能力,增強嶺區承東啟西、連南接北的樞紐作用。圍繞各類運輸通道合理布局物流場站和園區,提升嶺區物流配送和點對點通達能力。
值得關注的是,《規劃》把優化區域能源結構提上了議事日程,明確提出有序推進火電項目建設,加快實施大唐滁州2×100萬千瓦火電項目。大力推進來安、南譙、全椒、定遠、鳳陽、明光等地風力發電場建設,加快嶺區農村沼氣建設,推進鳳陽、明光等地秸稈發電工程建設。同時,還提出著力擴大天然氣利用規模,提高用氣水平和保障供氣能力。
此外,《規劃》提出,積極推進嶺區內民政、人口、就業、社會保障、治安綜合管理等社會事業信息化,實現基本公共服務網絡化、便民化。
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規劃》提出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強調“全面提升傳統產業,加快培育新興產業,打造現代產業體系,推動嶺區經濟和社會加快發展”。
“目前,嶺區共有省級(含籌建)及以上開發園區19個(其中國家級開發區3家、省級開發區9家、省級籌建開發區7家),以及壽縣蜀山、鳳陽寧國2個合作共建現代產業園區。 ”省發改委地區處有關人士介紹,初步形成了滁州經開區、肥西桃花工業園區、明光工業園、全椒經開區、南譙工業園區的家電產業集群和汽車及零部件產業集群,六安經開區、裕安經開區、壽縣工業園區、金安經開區、定遠經開區的生態食品加工產業集群,六安經開區、壽縣工業園區的棉紡織和服裝產業集群,定遠鹽化工產業集群和鳳陽硅基新材料產業集群等,夯實了工業化和城鎮化加快發展的基礎。
根據《規劃》,到2020年,嶺區產業競爭優勢要進一步提升。汽車零部件、家用電器、電子信息、硅基新材料、鹽化工、凹土新材料、農副產品精深加工等特色產業集群初步形成,并呈現高端化發展態勢。經濟作物種植面積占農作物播種面積達60%,養殖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70%以上,畜禽規模化養殖比重達90%以上。科技研發投入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全省平均水平。
根據嶺區發展條件,《規劃》提出,按照現代農業發展導向,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加快發展旱作節水農業、景觀生態農業和設施農業,積極拓展農業功能,推進農業轉型升級。同時,把握國內外市場發展新趨勢,堅持自主創新和承接產業轉移并舉,積極運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改造提升優勢主導產業,加快推動傳統產業升級。此外,積極培育新興產業,加快發展服務業。
打造重要生態安全屏障
缺水少綠的江淮分水嶺,一直是造林綠化的“荒漠”。 《規劃》提出,以嶺脊地區林帶建設為重點,積極推進都市森林精品旅游線路開發,著力提升鄉村環境質量,控制工業污染和農業面源污染。
江淮分水嶺嶺脊將添綠色長城。根據《規劃》,我省加快實施千萬畝森林增長工程,實施嶺脊地區退耕還林工程,建設嶺脊都市森林生態景觀林帶。加強嶺脊生態保護,合理劃定禁農、禁耕、禁牧區,建設嶺脊一體化生態廊道。完成退耕還林工程,新增造林100萬畝以上。同時,規劃建設嶺區旅游道路網絡。完善嶺脊旅游干道,實現與現有縣鄉等道路的溝通銜接。
鄉村生態體系建設被當成重要的一環來加以突出。 《規劃》強調,加強重點地區水土保持和地質災害防治。開展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推進坡耕地、坡式經濟林地水土流失綜合整治。加強水源地保護,加強農田生態林網建設。并且,要加快生產方式轉變。以濕地開發保護為重點,構筑特色鮮明、類型豐富的城鄉生態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