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季度,重慶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772.73億元,同比增長10.7%,較全國增速高4.0個百分點。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2%,高于全國水平4.4個百分點。其中,全市園區實現工業總產值4035億元,同比增長10.8%;完成工業投資755億元,同比增長14.7%;實際新開工投資億元以上重點項目28個,計劃總投資303億元。
近年來,重慶市大力發展工業園區,新增兩江新區、永川園區為國家新型工業化示范基地,全市年產值百億元級以上的園區達到35個,其中包括千億元級園區4個。全市工業園區已構建起較為完善的“1+2+7+36”(即兩江新區+兩路寸灘保稅港區、西永綜合保稅區+7個國家 級、市級開發區+36個特色工業園區)塔形架構體系,園區產業布局得到持續優化,資源配置效益得到不斷提升,建成區面積達到460平方公里,支撐起全市近八成的工業經濟總量。
為了進一步發揮工業園區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重慶市政府加快優化全市工業布局,出臺了“1+3”工業園區發展意見和規劃,推動新增工業投資項目進功能區、進工業園區。隨著重慶市工業布局的不斷優化,目前全市工業園區集中度達到78%,工業園區產出達到79億元/平方公里。今年還將推動北京現代等137個項目開工、華晨鑫源涪陵基地等122個項目投產、長安福特三工廠等77個項目達產。重慶市還通過成立65個園區招商團隊,加強市場分析、項目策劃、重點突破、模式創新、項目洽談等工作,2015年簽約億元以上重點項目1000余個,協議引資3543億元。
重慶市還著力提高園區服務,在加強“七通一平”及配套設施的基礎上,推行一站式服務,跟進用地、用工和生產要素保障,提高產業承載能力。目前全市園區產出強度基本達到沿海發達地區水平。
記者從重慶市經信委了解到,“十二五”期末,全市園區工業總產值達1.9萬億元,平均增速25.7%,高于全市工業增速7個百分點,占全市工業比重達79%;規模以上工業利潤1070億元,占全市工業的77%;吸納就業人數175萬人,占全市工業就業的60%;全市工業增加值增量3/4、GDP增量近1/3都是工業園區的貢獻。園區平均產值規模由2010年的140億元提升到405億元,全員勞動生產率35萬元/人年,實現了規模、速度、質量、效益的有機統一。